{{currentTime}}
2011年春小学英语大比武总结

  “以课改理念看课堂”为主题的2011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大赛,在50名参赛教师全力参与、敢于竞争、乐于探索、努力创新的气氛中,于2011年5月底圆满结束。本次大赛大赛共有31名一等奖 19名二等奖。

  在本次展示大赛中,参赛教师都进一步研究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尝试了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倡导了探索、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能力,使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了对学生的研究

  参赛教师能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课堂上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1、能充分估计学生对新知的兴趣程度。参赛教师在对知识的研究过程中,能积极发现知识的趣味性所在,并精心创造知识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乐学”环境。如创设与知识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编制与学生兴趣指向相一致的童话、故事,演示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等。

  2、能注意研究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心理接受程度。因为都是借班上课,所以参赛教师都不同程度上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环境与氛围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影响等课堂因素进行了研究。 3、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4、能鼓励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5、课堂上建立了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教师能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二、重视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

  参赛教师都能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改组,并力求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

  1、注意了知识的物化。参赛教师都能将教学内容置于知识的整体结构中进行分析,并能够在教学中把握知识的位置与方向。通过多媒体、教具、学具的演示,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意了知识的融化。教师能够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分解、取舍与重组,注意了课内外相关知识的适当联系和学科间相关知识的沟通,能够将现实生活中提取的知识素材融入教学当中,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意了知识的消化。参赛教师不仅注意了自己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对知识理解把握,而且注意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消化所学知识。

 

  三、注意了对课堂的研究

  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参赛教师在建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都能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认知、探索、实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努力使自己成为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具体表现在:

  1、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程标准视界中的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是与以前不同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高,课堂的效率与质量也会越高。参赛教师通过学习,普遍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过程时,都注意到了向学生的主动参与开放,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开放,向学生的学习设计开放。

  2、注意增强师生情感的亲和度

  课程标准呼唤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了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这就必须增强师生情感的亲和度。现代的课堂中,师生关系应该是情感亲和的。本次参赛教师都能通过参与学生活动、采取激励性评价手段,向学生进行情感开放,极力在师生之间发展愉快的沟通与智慧的交流,使课堂充满真挚与诚信,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尊重,充满期待。课堂中时时洋溢着温馨的话语、欣赏的目光和善意的掌声,能看到平等的关爱、民主的气氛和宽容的风度。 3、极力确保课堂交流的自由度

  传统的课堂模式已经不能承载新课程的时代要求了。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开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更应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开放就是向交流开放,保证课堂交流的一定自由度是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参赛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课堂已经开始向自主探索逐步开放。他们在课堂上提倡合作探究,提倡研究性学习,激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强调“I think…(我认为怎么样)”,评价时坚持“无错”原则,允许学生“ guess(猜)”。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个体而言,每份知识与能力的积累,都是自主探索的结果,每一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都得益于自主探索。总之,这次大赛给各位参赛教师提供了展示各自教学风格、互相学习、互相指导的机会,使他们对新课标有了充分的了解,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促人奋进的活动。

 

  几点思考:

  1、 滥用多媒体,因而在教学准备阶段没有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预设过程上,而是一味追求多媒体制作的精美,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秀”,忽视了对课堂生成问题的预测。其结果:其一,实际中看不中用,要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要么使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其二,为了使课堂充满“现代意识”,将课本上一些没必要用多媒体的知识也“绣、缀”到计算机上来,哗众取宠。这种抛弃“传统”、作秀“现代”;抛弃教学重点,舍本逐末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课件确实能达到激趣、创境、形象、直观、省时、高效的效果。问题在于是否需要制作课件,要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而定。我们倡导从实际出发、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和设备进行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一句话,课堂教学要突出一个“实”字,绝不能以华丽的外衣掩盖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

  2、本次大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课堂可以说充满了生机,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学习过程成了师生的共同亲历,学习活动成了师生的双向互动,学习评价更是异彩纷呈,课堂完全可以用“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来形容。但在这热闹的课堂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如课堂评价,且先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great”“good good very good”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用欣赏和鼓励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无可厚非。问题是过多外在的表扬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多过滥的表扬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会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在连续不断的“真棒!”中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掌声、赞扬声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这样的评价才有价值,才富有魅力。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