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结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促进我市小学语文教育持续发展,提高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教学水平,以赛促研,以研带赛,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成都市教科院、成都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5月10日至13日了举行“成都市2011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农村系列)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于下:
三天半的观摩研讨活动,综合各位专家评委和听课教师代表的意见,我们认为这次的23节课主要体现了广大农村教师对以下三点的实践与研究:
第一点:增强了语文意识。
1、增强了学段意识。
a低年级的课都很鲜明地体现了低年级字词教学的重点,同时,字词的教学没有进行孤立讲解,而是在阅读情境中随文识字、解词。
如金牛区的《狮子和兔子》一课中对生字进行的分类分组有侧重的处理,分散了难点,落实了识字。
又如邛崃的《狮子和兔子》,让学生通过做“吼、蹦、翻滚”的动作体会狮子办法的没用,不动脑筋,所以后来只有“筋疲力尽、恼羞成怒”,体现了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又如崇州的《歌声》一课中对“绝望”“冒”“清脆”“激昂”等词语的理解。特别是“冒”,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课文故事情境,做“冒”的动作,逐步体会出了小姑娘在海面上唱歌时的艰难和坚强。
b中年级的课突出了词句和段的教学。
郫县的《普罗米修斯》留给我们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语段教学。她反复着力的两个点,第一个是“锁”的品读,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悬崖上,她的课就紧紧围绕这个“锁”字,引导学生诵读文字,展开想象,提供画面,体验情景,最后感受到普罗米修斯遭受到巨大痛苦。第二是“啄”字,让学生细细体会那只凶恶的鹫鹰,对着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一天又一天,不间断的啄食,这个“啄”字凝聚了这个语段的全部精神内涵,很好地彰显了这个学段的阅读教学特点。
c高年级的课,品词析句,关注写法。
如武候区和金牛区的《欲速则不达》一课。课中对“急”“十分焦急”“心急如焚”等词的感悟,是从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体会齐景公“越来越急”的心情。通过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的仔细品析,感悟文中景,文中情,文中境,文中意,让语言文字更生动鲜活,让学生情感思想更丰富细腻。
如锦江区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了文章的写法,感受了对比描写对凸现课文人物形象的独特作用。
2、增强了方法意识。
这23节课大都体现了:用课文教语文,而不是只教课文不教语文。
从“教课文”转向“用课文教”,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教阅读”,这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体现。纵观这23节课,他们都或强或弱地、或恰切或还有待商榷地在黑板上的侧板书中体现着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如:
用”对比品读”得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彭州市的《为了他的尊严》一课,先通过品读两组词语,初步感知“乞丐”和“成功人士”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特点;再对比“乞丐”和“成功人士”,引导学生生疑质疑;最后对比“搬砖前后乞丐的态度、妇人的态度、独臂与健全乞丐的态度”来理解内容,感悟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尊严”这个词的含义。
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金堂实验小学和大邑县的《普罗米修斯》一课;
学习运用“查资料、联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方法,进而感悟人物形象和精神的方法。如蒲江县的《大禹治水》;
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或课文的历史背景来理解文章的方法;如新津的《枫桥夜泊》、金牛和武侯的《欲速则不达》等。
用“联系生活,设身处地”的方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体会、感悟。如龙泉区的《永生的眼睛》;
联系上下文,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文中的词语;如青羊区的《和氏献璧》对故事中“坚贞”的理解体会,逐步深入体会到卞和的“坚贞”是坚信、坚持,信念不改,行动不变。
再如:温江的《海上的日出》一课,对“负着重荷”一词的理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太阳升起时的缓慢、艰难、不容易。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青白江区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中通过对上下文中的“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都养花,都是花朵朝外开,屋内只看到花的脊梁等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与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境界。
为古文中难懂字做字义注释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法的诵读来理解古文的方法;如:《活见鬼》文白对比读,读懂课文;角色体验读,读出韵味。
……
应该说都体现了注重教给学生语文方法的意识。
3、增强了读写意识。
大家看到这23节课中,没有读和写,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尤其大家鲜明地感受到这一次读写结合深入人心,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很多老师的课堂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的学习活动;
还有不少课堂设计了“在创设的情境中写一句话或一段话;
如新都区的《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让学生写“学习课文后的心灵感悟”;如双流的《别董大》一课,执教老师结合学生们马上就快要小学毕业了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带着本课学习后的感悟写下自己对老师、同学、母校的临别祝福。有感而发;还有新津和高新的两节《枫桥夜泊》课,都有学生写“诗中感悟”的实践活动。
难能可贵的还有锦江区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运用课上感悟出的写作方法——“对比描写”,选择老师提供的课文背景资料进行练习”,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语文教育理念。
总之,这些课都在努力的挖掘出读写结合的点。
第二点:坚持了儿童主体。
1、根据学情的变化,重新定位本次的教学目标。如锦江区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关注课文中“对比描写”这一写法的感悟理解与实践运用;再如高新区的《雨铃铛》,这是一节针对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的复习拓展课。
2、课堂活动重视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问,努力将“讲堂”变“学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后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如,武候区的《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抓住“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展开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成华区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抓住“文眼”——“奇”,紧紧围绕“徐霞客奇在哪里”这一主问展开教学。
3、课堂评价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激励、引导、点拨、提升”无缺位,进退自然自如,充分体现了“顺学而导,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
如:新都的《装满昆虫的口袋》,金牛的《欲速则不达》,新津的《枫桥夜泊》,都江堰的《活见鬼》等课。
第三点:体现了教学风格。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3位语文老师,展示的不仅是他们对语文的思考和热爱,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审美情趣,他们为人处世的种种方式。一句话,展示了他们的人格特征和人格魅力。我们觉得,凡是能特别打动我们的课,凡是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课,都是“自己”非常强大的课,也是“自己”非常鲜明的课。比如新津的《枫桥夜泊》,都江堰的《活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