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聚焦“学科素养”,共探“读写融合”
——成都市九年级语文“基于教材深度使用的‘读写融合’研究”教研活动在简阳举行

为促进初中语文教师深度使用文本,融合“读”与“写”教学模块,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2024年9月26日上午,成都市九年级语文“基于教材深度使用的‘读写融合’研究”教研活动在成都石室阳安学校(高铁校区)举行。一首五十二年的文学经典,一曲缠绵悱恻的“乡愁”之歌 ,两堂读写互逆的课堂展示,两轮思想碰撞的师生辩课,为大家呈现了一场“读写融合”的语文教学教研盛宴。

直播海报

本次活动以线下参与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同步进行,全市九年级语文教师,来自江苏、广东、湖南、贵州以及川内各地的语文老师近万人在线上参与本次教研。

开场短片:永恒的《乡愁》


课堂教学,读写融合互逆共生


课堂教学环节,简阳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张丽执教“以读促写”课——《读意象之“哀愁”,写我心之“乡愁”》,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语文教师张锶皓执教“以写促读”课——《续“乡愁”经典,品“意象”情蕴》。两节课均聚焦经典诗歌《乡愁》中的“意象”设计教学,切口小、方法巧,课堂读写互逆,为老师们提供了“读写融合”的实践路径。

张丽老师执教《读意象之“哀愁”,写我心之“乡愁”》

张丽老师从著名诗人流沙河对《乡愁》的评价“融哀愁于物象”入手,提出“意象”的概念。从“象”之表里,“象”之修饰,“象”之关联三个方面,分别利用诗歌补白、数量词增加、叠词删改等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阅读中把握诗歌意象的选取要精准匹配情感、意象的修饰要恰当表达情感、意象的关联要高度聚焦情感等三个要点。学生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情感选取意象、写意象的修饰、写意象的关联等三个与阅读同步的环节来完成《乡愁》第五节的续写,从而检验阅读的效果。课堂结尾以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与《乡愁》的情感应和表达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凸显家国情怀。课堂以读促写,环节层层深入,课堂浑然一体,方法指导得当,富有浓厚的文学味。

张锶皓老师执教《续“乡愁”经典,品“意象”情蕴》

张锶皓老师课前设置具体情境:学校举办“《乡愁》续写挑战赛”,让学生续写《乡愁》第五小节。课堂导入,张老师展示四位学生续写的“乡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通过“辨—比—补”三个环节,让学生在朗读、齐读、对比阅读中理解“思母之情”“夫妻之情”“丧母之痛”“家国离愁”,并在不同层次的修改中让学生知晓意象需具体可感、准确传情、符合诗意、凸显情感、贴合情感。张老师结合学生习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析,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品读“意象”时找到与情感的联接点,从而深入理解“意象”情蕴。张老师文本理解透彻,课堂点拨充满智慧。课堂以写促读,读写巧妙融合。


师生辩课,让教学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课堂展示结束,活动进入了精彩的师生辩课环节。学生和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观课的感受和读写深度融合的方式,点燃了现场师生的思维火花。

师生辩课

首先,学生对两位上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受采访的同学既谈了本节课诗歌写作的收获,也赞扬了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又对诗歌的学习从文学创作和日常写作等方面谈到了自己的困惑,以及对理想读写课堂的期待。学生应对主持人提问时的沉着及独特见解,既展现了成都石室阳安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又激发了参会教师对诗歌教学的深入思考。

接着,是教师辩课环节。来自成都石室北湖校区的余涛老师,蒲江中学的龙俊伶老师,简阳通材实验学校的王波老师与两位授课教师一道,共同对初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进行研讨。大家集中探讨了文本阅读的形式、课堂目标的聚焦、读写融合的路径。教师把握“读”的浸润吸收与“写”的运用实践之间的对应性,让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读写互逆课堂,不仅构建读写能力共生磁场,而且为老师们提供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转化策略,真正实现读写融合的深度迭代。

师生辩课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