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四七九联动,共探选必高质量落地策略
——成都市高二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侧记

2024 年 9 月 12 日,一场以“经典研读,评价赋能——选必上第二单元传统文化文本解读与过程性评价实践”为主题的成都市高二语文教研活动在树德中学举行。此次活动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成都市树德中学承办,吸引了全市高中语文教师的积极参与,更促成了四七九三校联动,共同开启一场语文教学的精彩探索之旅。

图片

一、研途初展,开启探索之门

树德中学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宁夏校区执行校长李红鸣作为语文人在活动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她表示: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语文教学,通过研读经典,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教学评价的改革,以教学评赋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树德中学宁夏街校区执行校长李红鸣致辞

随后,成都七中的刘敏老师与树德中学的陈龙俊老师依次进行了备课组交流。

成都七中刘敏老师发言

刘敏老师认为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虽然没有设置专门的思辨任务群,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可停止。为此,七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在文意梳理阶段,以《老子》四章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关键信息,为后续的思考与辨析做好准备。思想突破阶段,选取诸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等富有思辨性的切入点展开辩论。同时,以 “慎终如始” 等话题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最后,在确立关键词、建立关系框架和进行新时代思考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无——有”“小——大”等关系,并对当下热门话题如 “无为”“躺平”等进行深入探讨。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也让他们能够将经典文本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树德中学陈龙俊老师发言

陈龙俊老师介绍道,树德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在假期就集中学习了语文新课标,认真聆听了四川省教科院、成都市教科院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并且自学了温儒敏教授的讲话。通过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备课组为“研习”精心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画像:以经典阅读为基石,筑牢学生知识的根基;以“单元研习任务”为抓手,明确学习的具体方向;以“专题研习”为导向,引领学生深入探索;以写作教学为融合点,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多读书为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方法性知识”为助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选必上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备课组结合多方要素设计了“觅径寻方——究本探源——辨析强基”的学习路径。此外,在单元研习任务中贯彻读写融通,以一拖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陈龙俊老师的交流重点突出了树德中学在经典研习方面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石室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李奇老师作名为《路与坑》的交流。李老师以实践者的视角,直言不讳地指出选择性必修教学中曾陷入的困境: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动机明确,但缺乏清晰的底层逻辑。比如在教学内容的权衡方面,存在着重文学类文本而轻视实用类文本、重视阅读与写作却忽略逻辑培养的问题。这种状况往往源于教师从自身认为的可教性出发,却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他强调要将焦点转向学生的学习层面,教学不应是碎片式的拼盘分析,应避免面面俱到却难以深入;也不能是套路化的结论展示,防止以结论为导向而忽视学生的思考历程;更不应是徒有其表的活动拼凑,以免活动虽多却无法真正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

石室中学李奇老师发言

谈到教研组的努力方向时,李老师呼吁要始终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用性”。谨慎对待大单元教学模式,坚定守护单篇文本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每一次语文教学都能切实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

二、研路探寻,开启智慧航程

课例展示《高山仰止》,成都七中沈钦老师聚焦《论语》中的“君子”形象,带领学生辨析这一概念的多重含义。课程从讨论“君子”概念的历史演变入手,通过经典语句的分析和对当代问题的引申,启发学生对君子风范的辩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梳理了“君子”应具备的德行,还通过图形展示等形式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课程强调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呼应当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都七中沈钦老师研究课

课例展示《儒墨争鸣:“爱”之药方》,树德中学江语堂老师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儒家“爱人”和墨家“兼爱”的思想引入课堂。教学设计以“病”作喻,分别将儒墨两家思想比作治疗乱世的药方,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古代哲学流派的核心概念。通过文本分析、比较和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儒墨两派对“爱”的不同理解及其产生原因,还在教师的引导下探讨了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通过历史文化的传承,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树德中学江语堂老师研究课

三、研域品鉴,开启成长新篇

课后,成都七中语文教研组长刘源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当点评。她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立足教材、充满新意的设计。她提到,两堂课选点准确,紧密围绕“研习”这一关键词展开,强调了新旧知识的勾连,较为恰当地引入了新教学手段。对语文课堂如何更好地体现师生思维的交锋与碰撞,如何设置更“接地气”的课后作业,刘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成都七中刘源老师评课

最后,成都市语文教研员袁文老师对此次活动做了总结。她结合两个课例呈现出的底层逻辑,肯定了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勾连高考的作业设计,并再次强调了依标教学、尊重和回归教材的重要性。袁所长以引领者的视角对本年级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指导,展示出悉心的研究和精深的思虑,为全市高二年级语文教师的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成都市语文教研员袁文老师发言

整场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与深刻的思考中落下帷幕,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探索不曾停止。通过此次教研活动,三校联动的智慧碰撞为全市语文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经典的力量在课堂中得以再现,创新的教学思路让语文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不仅是一次教学理念的分享,更是一场语文教学的思想洗礼,激励着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育的沃土上耕耘不辍。未来,伴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天空将会更加广阔,智慧的航程也将驶向新的高度。

与会专家、教师合影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