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捧温暖明亮的阳光,一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一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意与诗意浸润着百年的树德。
由成都市教科院主办、成都市树德中学承办的的2019年高二语文教研活动“古诗文阅读教学”暨“袁学民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于3月28日在成都树德中学(宁夏校区)隆重举行,来自全市各区县的300多位老师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
研讨活动由成都树德中学高二备课组长代华老师主持
陈龙俊老师执教了一堂名为《江湖满地一渔翁》的公开课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小切口、深挖掘”,遵循“以点窥面、从文学到文化”的思维规律,从渔翁意象出发,品读古诗文中的不同的渔翁意象蕴藏的不同情感,同时领略渔翁意象中体现出来的中国儒道文化的融合。课堂上,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学生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在疑难处适时点拨,通过“初品”——“再悟”——“提炼”等三个环节,实现了既从整体上丰富立体化了诗歌意象,又在“润物细无声”处品出了精彩。整堂课,学生热情投入,回答时妙语连珠;老师旁征博引,点评处活色生香。课后赢得听课老师一片好评。
谭洪先老师做了《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探究》的讲座,分享了树德中学语文组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的独特做法,有传承也有创新。
讲座分为时代背景、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现状以及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策略三大版块。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和2017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谭洪先老师总结了当下古诗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随后,她总结了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七大实践策略:营造氛围,时时浸润;实时激趣,抓住本质;原初阅读,鼓励提问;文本精读,一课一延伸;群文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整本书阅读,宏观微观兼顾;专题研讨阅读,发展综合探究能力。整个讲座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也有脚踏实地的操作办法,研究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
成都市教科院国学研究室主任、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语文教研员罗晓辉老师对今天的活动做了精彩的点评和专业的指导。他指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读诗一定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而分析“意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古人讲“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诗歌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因情而选景,依情而写景的;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沟通诗人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它是诗人主体思考在自然界人事景物身上的具象显现。罗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本真的文学解读让老师们受益颇深。之后,罗老师还和老师们分享了上学期成都市高二调研考试的情况并做了本学期工作要点的指导。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塑造了一条璀璨的艺术长廊。在这条长廊里,多年来树德中学语文组始终怀揣着一颗简单的心,一份简约的情怀,站在成都市语文教学的高地,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很好的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走在树德的校园,柔柔的一抹蔚蓝,悠悠的一朵云彩,风儿正轻轻地吹动摇篮,看着时间缓缓流淌,你有没有觉得有种押韵的幸福在心田停留呢?原来,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