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川腔蜀韵”味儿正浓
——四川省中小学地方音乐课程资源教材研讨会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花烂漫,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2017年《川腔蜀韵》——“四川省中小学地方音乐课程资源”教材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李萍老师主持,成都市21个区、市、县的音乐教研员以及新书部分编委也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首先,李萍老师给与会教研员和老师们传达了2016年8月颁布的《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和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等的重要文件精神,她特别指出:“我们要结合我省汉、藏、彝、苗等各族人民聚居、混居的实际,开发利用本地民族民间美育资源,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并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我们四川的中小学要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四川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为中小学校的兴趣课、选修课和必修课。” “各中小学要遵循国家课程要求,编写地方音乐培训教材,将四川经典的、脍炙人口的童谣、民歌、舞蹈、戏曲、器乐等作品列入课程计划,积极探索四川地方音乐课程资源教学进课堂的好办法。”在此背景下,《川腔蜀韵——四川省中小学地方音乐课程资源》一书在各界人士的关心、努力和期盼中终于应运而生了。

IMG_4533_副本.jpg

 

   然后,李萍老师又谈到:“《川腔蜀韵》一书是由国家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首师大博士生导师王安国老师亲自指导编写,编写组成员由省、市、区各级音乐教研员和省内中小学一线音乐特级教师组成,历经两年的思考、组稿、撰写和修改,现已由湖南省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将作为本土地方音乐补充教材,与我市现行使用的人音社教材《音乐》同步使用,为一线老师们提供更系统、更丰富、更便捷的具有浓郁四川韵味的地方音乐课程教学资源。

  紧接着,《川腔蜀韵》一书各板块的编写组成员代表分别介绍了教材编写意图,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教材简析和编写特色介绍:主编李萍老师介绍了本册教材整体框架,内容的安排顺序为“童谣、民歌、舞蹈、川剧和曲艺、器乐”五大学习资源板块,在内容的选材上以成都为基点,联动四川、辐射西南(包括以重庆市为中心的原川东地区)为编写原则。副主编兼“童谣”板块编写组代表成都市武侯区音乐教研员颜克老师老师说:四川童谣,因其形式简短、音节和谐、朗朗上口、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充满童趣而得以在民间代代相传,鉴于它的这种特点,我们将童谣这种集文学性、节奏性、知识性、地方性为一体的内容安排在了本书的第一个板块。“歌曲”板块由锦江区音乐教研员张志超老师介绍:歌曲曲目的选择上具有几个特点,1、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2、注重地方性与民族性相统一;3、注重审美性与趣味性相统一。所选曲目均旋律优美,或欢快诙谐、或载歌载舞,或一领众合、或分组对歌,充满童趣,体现新一代四川少年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新形象,易唱易记,川味浓郁、便于传唱。“舞蹈”板块编者代表成都市文翁石室中学高级音乐教师文汇老师谈到选材上的思路:1、代表性;(选择了藏、羌、彝三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介绍给大家。)2、经典性;(其中《康巴的春天》和《快乐的啰嗦》都入选了“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3、参与性;(学习简单的舞蹈步伐,激发学生对我省少数民族舞蹈的热爱和对四川地方文化的持续兴趣。)4、创新性;(选编了运用川剧和地方戏曲的特色元素创编的《俏花旦》和《乖小丑》两个新创作的舞蹈作品。这两个作品均在近年的全国中小学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佳绩,既传承了川剧精髓,又体现了本土舞蹈作品的创新特点。“川剧和四川曲艺”板块编写组由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武侯区音乐特级教师张蓉老师为代表进行发言:本板块的选编内容包括“神奇的川剧、川剧表演艺术小集锦、川剧锣鼓、川剧灯戏、川剧弹戏,和以四川民间说唱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四川曲艺代表曲种——四川金钱板、四川清音”构成。本版块内容因其具有独特而浓郁的川剧唱腔、特色的伴奏乐器和幽默风趣、贴近生活、方言腔韵、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味儿十足,深受小观众喜爱。即能通过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视角,发现川剧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让他们乐于接受地方戏曲,爱上川剧。从而不断激励孩子们在爱戏、学戏的过程中,让这古老而绚丽的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器乐”板块组则由成都市七中成都市音乐特级教师舒承智老师为代表作精彩发言:本板块选了六首作品,前三首是由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四川民歌改编的,后三首是由我们四川本土著名作曲家创作的,重点突出——乐曲主题旋律性强、创作结构和发展清晰、融合民歌改编元素、本省作曲家新作欣赏等特点,对提高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好处,对本土音乐文化理解和演绎会更深刻。”最后,李萍老师还特别叮嘱:“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自己由衷的‘热爱’放在第一位,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去感知、探究和捕捉我们四川地方音乐素材的独特魅力,作好传承的情感认同和知识储备。”

川腔蜀韵研讨会1.jpg

 

   随后,参会教研员和老师们对该补充教材的征订渠道、适用年级、使用方式、音响配套、教学要求、实施困惑等方面进行了提问,研讨会在民主、自由、欢乐而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中推向了高潮。

  通过此次研讨,老师们深入领会了教育部和省市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对推动四川省中小学地方音乐文化的举措和力度,对即将推行的《川腔蜀韵——四川省中小学地方音乐课程资源》补充教材充满期待,纷纷表示为弘扬和传承四川优秀传统的民族民间和地方音乐文化,增强川蜀地区子孙后代的文化自信心,充分开发和利用四川本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积极探寻让广大青少年听觉记忆中存活传统音乐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激活学生民族音乐文化基因,我们将责无旁贷地在区域内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大力推进和实施本教学,使中小学音乐课堂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让“川腔蜀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