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下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五期博士论坛在新办公楼523会议室举办,本期主讲人谢青琰博士带来题为《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浅析我国居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讲座。讲座围绕我国民居南北方的主要差异、北方民居的特点、南方民居的特点以及交流互动四个部分组成。
讲座开始后,谢博士首先展示了由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南北差异,造成南北方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形等要素的不同,从而导致居民在选择建筑时会有不同的侧重。总体来看,南北方的民居有最为突出的三个差异:一是由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变大,有利于排水;二是由南到北,房屋的墙厚逐渐增大、窗子开口逐渐变小,有利于保暖;三是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观念要强于南方,一方面是由于北方建筑多要考虑采光,而南方则受地形、水系分布的影响,限制较大。
在讲解北方民居的特点时,谢博士选择了窑洞、蒙古包、四合院这三个典型的北方民居形式,并结合自身生活成长经历,重点介绍了窑洞的分布、分类、建筑原理、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突出了北方民居重点考虑采光、保暖的功效。在讲解南方民居时,谢博士选择了云南的竹楼、福建的土楼以及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吊脚楼,并结合成都教科院附中高二地理考试真题,阐释了南方民居在建筑时主要考虑地形、通风、防潮等自然环境状况。
最后,谢博士对于我国南北方民居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做了简要总结,并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别出心裁的设计了“连连看”活动,主要是将民居类型与当地民歌一一对应起来,重点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在讲座结束后,与会其他老师们也都一一发表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薛涓博士认为,谢博士的讲解深入浅出,从南北两地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多元要素进行全面对比展开,为我们科普了不同地域住宅建制与造型设计的地理要素。这次讲座让我从两个层面受益匪浅,一个是知识层面,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民俗文化与生活形态,纵横捭阖,环游南北,引发了我们的山水之情。另一层面,领略了谢博士授课的风采。作为一位博士,他从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出发,广征博引,视野开阔,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陶冶。作为一位教师,他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度和知识储备力,同时能点面结合,选取具有南北特征的几种建筑详细讲解,如北方:四合院、窑洞、蒙古包;南方:土楼、竹楼等,详略得当,讲解幽默风趣。谢博士题目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语出《论语·雍也》,可否考虑与传统文化价值引领融合,请学生归纳分析“仁”“智”人格特质的不同,开创对学生人格价值的思考与引领。
古杰博士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民居。谢博士首先介绍了我国南北方民居的概况,尤其是指出了南北主要差异以及地理环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然后着重介绍了北方地区常见的窑洞、蒙古包、四合院,南方地区的土楼、竹楼和吊脚楼,我们跟随谢博士生动的讲述“畅游寰宇、寄情山水”,让人受益良多。谢博士还适时地插入了对地理教学的一些思考,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地理绝不是一个刻板印象中依靠记忆就能学好的学科,而是从基因里带有理科气质,对逻辑推理能力要求甚高,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学科。
张丽博士在发言中表示,谢博士以我国南北方民居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题,图文并茂、诙谐幽默地展现了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双重特征,让我们感受到地理学科是一门可以深入挖掘育人立意的学科。随着高中新课程和高考改革的推进,此类课程需要继续丰富,一个方面整理资料继续扩展学生地理视野,在知识上可以关联更多相关学科的内容,探索学科融合,改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另一个方面可以尝试建立地理知识与学生个人发展指导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的高考学科选择和学习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易志刚博士说到,谢博士以《浅析我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我国南北方气候、地形、植被、生产生活方式,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比较了我国典型区域民居建筑风格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报告会后大家以谢博士从事的地理教学为例,就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讨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等差异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人文特征的影响,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内容等方面展开了讨论。短短两个小时报告,让我受益匪浅,期待后续跟老师们有更多的交流和讨论。
黄正翠博士分享到,谢青琰博士以“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浅析我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题,结合自的专业背景,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理解中国民居的一个新视角。在交流中,谢博士首先从气候地形植被、生产生活方式、南北主要差异进行了整体的介绍,接着具体地介绍了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非常紧密的窑洞、蒙古包、四合院、土楼、竹楼和吊脚楼等几种典型的民居。谢博士以大量的图示和示例对相关内容进行呈现,让人受益匪浅。期望谢博士以后能进一步关注自然环境、民居对人的影响,从更多的维度呈现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随后李宜芯博士提出,谢博士用出自《论语》的“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引出了讲座的主题。从人口、文化、习俗、饮食、民居等人文要素和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这两条线索出发,声情并茂地分析了我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既展现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又用精湛的教学技巧带我们重回中学地理课堂之中。地理学科无论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还是在大学“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中都体现出互涉学科(Interdiscipline)的特质,因此未来地理学科的教育教育不仅事关其专业教育的发展,还为探索构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激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提供火花。
根据日程安排,下期将由李宜芯博士为大家带来她在自己研究学习领域的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