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以“混合式教学”推动“2+1+N”人才培养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加入信息技术元素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正改变着传统教学结构。福建化工学校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提出“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人才培养目标”,这种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及终身教育结合一体的泛在学习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及反思。

  信息技术何以改变教育教学?长期以来教育界内外一直存在疑虑。而福建化工学校作为“国家首批发展与改革示范校”,在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分析,以“混合式教学”应用为驱动,提出并构建“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人才培养模式”,此课题获得了国内一些专家的赞誉。

  为什么要选择“混合式教学”

  1.概念

  “混合式教学或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2.学情决定

  “教学的目的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授和迁移知识。”中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传统授课方式明显不适应,很多学生赶不上老师授课进度,被迫分流到中职学校来,他们希望有个新的教育方式改变学习“命运”。

  “混合式教学”提倡主动学习,讨论式学习,师生互动,思维碰撞。某项研究表明:“当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完成听、读或看的任务时,学习效果反而充实和丰富。”如图1所示。

  

  图1 积极学习与被动学习的效果比较

  3.“混合式教学”由以下因素合力实现

  教育管理者: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育环境。除传统校园、教室、实验室等外,建设一个运行高效、无障碍(指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数字校园。其核心是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体系等建设,以及针对“师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引导和政策支持等。

  教师:在充分考虑课程设计各方面因素后,将要传授的知识碎片化,以“富媒体”方式呈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老师更多时间与学生讨论,答疑解惑。使原来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变为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混合知识传授,实现教学方式转变。

  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教学资源,预先在网络上自主学习,这样可以避免和消除集体教学所造成的接受能力差异。学习者有了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后,尤其是基础薄弱一点的,可以反复观看网络上的教学材料、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及在线测试等,直至较好地掌握,实现学习方式转变。

  什么是“2+1+N”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采用的是“2+1”的办学模式,即二年在校学习,一年社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忽略了不同专业的难易,忽略了年龄对职业养成的诸多影响。学生在校二年学习,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学习专业技能。对简单劳动者也许够用,但对复杂技术要求的劳动者,二年的在校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转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唯一的答案”。

  在线学习优势,是突破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毕业以后,遇到困惑,能通过网络继续学习。这种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及终身教育结合一体的泛在学习理念,称为“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人才培养”。

  具体的培养目标是:

  (1)在校二年学习阶段。在传统的课堂和实训教学活动中,增加支持师生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借助在线学习的数据分析,帮助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教育、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探索课堂、课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2)顶岗实习一年阶段。在企业师傅言传身教的基础上,增加支持学生以网络实习日志的形式,开展网上实习指导、远程跟踪等,探索实习生工学交替的“混合式教学”。

  (3)毕业后的N年阶段。面向毕业学生,以“慕课”等方式,由学生自主或学校有组织地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探索毕业生继续教育的“混合式教学”。

  该目标的创新之处是:以信息技术支持“混合式教学”,促进校内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利用网络平台服务“工学交替”,完善顶岗实习教学;以丰富的网络课程和交流互动,为毕业生终身学习提供帮助,进而为中职教育的延伸创新起示范作用。

  “混合式教学”与实现“2+1+N”的技术保障

  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既要解决老师“教”的方面,还要解决学生“学”的方面,构建一个“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

  目前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已经实现了主要管理流程、公共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的数字化;实现师生基于教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的“混合式教学”;能够对社会提供网络化的教学与培训,特别是第三年顶岗实习所建的网络师生联系、校企联系、家教联系。具体核心内容如下:

  1.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远程的自主学习,弥补了学生在课堂上因跟不上老师进度而被拉下的缺憾;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原来课堂上传递的知识,转移到网络上并引导学生自学,课堂腾出的时间,可以和学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这就能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

  2.完善教学资源体系建设,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有效共享各类教学资源,如电子图书、数字教材、课程素材、微视频等,实现“一站式”的资源服务,使“教”和“学”的资源,都能够互联互通、灵活调用及建构重组,形成新的再生教学资源。

  3.采用先进的J2EE基础架构,将校内分散、异构应用系统和异构数据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环境,方便个性化业务的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等。

  “混合式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实践

  笔者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者和推动者,有责任先行先试。在2012~2014的两年期间,笔者将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按照“混合式教学”要求,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汇报如下:

  1.“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对象

  “混合式教学”实践对象基本情况表

  

  2. “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在“混合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原准备用一周4课时,进行网络平台使用培训,而学生经过一节课的使用介绍就基本掌握了,这也证明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易用及“信息原住民”对信息技术接受的程度超出想象。

  第一学年,授课方式采用:授课+微视频+讨论。这样的教学改进,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教学手段或工具,与深度融合的“革命性”要求还是有差距的,即对“主动学习及激发学习兴趣”触动不大,或者说学生主动吸收、内化知识的效率不高。

  第二学年,总结第一学年经验。既然课程知识和各种资源都在网络上,老师传递知识的负担减轻,不妨站在知识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如何掌握知识,课堂中心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正如前所述“当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完成听、读或看的任务时,学习将更充实和丰富”。笔者的课堂设计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由学生自己编写教案,轮流上台讲解。这种任务驱动方式,使学生必须亲手收集资料,思考如何完成任务。虽然学生对学习问题的理解肤浅,知识点、重点把握不准,这恰恰是老师组织学习讨论的契机,教学相长,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表演”,而是学生参与,带有讨论互动的“混合式学习”。

  3.“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融入信息技术元素的“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几点变化:一是从“听老师讲”到“自己学”,学生自学能力有所提高。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通过与网络配套的测试,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和大家讨论;二是对老师而言,引入网上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过程比较好监控,例如在线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在线测试成绩等数据随手可得,方便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三是重视了学生知识内化的效果,课堂不再是老师“自编自演”,而是学生交流互动,学以致用,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四是碎片化的学习相对“自由、宽松”,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对其信心重塑和兴趣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实践过程的不足与反思

  1.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就是“课堂”变“学堂”,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少讲就是多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学生多学,就是不但要主动思考,还要学会亲手搭建知识体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教学方式改变的目的。

  2.技术不是万能的。在实践中发现,“混合式教学”对有良好学习动机的学生尤其适用,例如在表2中,成人教育成绩和在线学习时间比例都好于在校学生;从作业统计来看,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在校学生不交作业,说明不学习现象在“混合式教学”中依然存在。

  

  3.信息时代,年轻人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同于40岁以上的人,以前是通过课堂传递知识,但现在年轻人是自己搜集所需信息,让他们思想改变很大的是网络,而不是教科书。再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做明天的事,结果是可悲的。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