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上午,在成都市政协科教医卫体委员会主任蔡亦如带领下,市委政协工作组莅临成都数字学校,视察并指导了数字学校的工作。参与本次视察工作的有市政协科教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协委员刘华,市政协委员、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朱宏,市政协委员、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董杰,市政协委员、成都儿童专科医院院长吕海,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马海军,成都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处长魏祥明。
工作组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与四川文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大客户中心总监李蔚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成都数字学校直播教室,观看数字学校的录播课程。
成都市政协参观成都数字学校直播教室,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罗清红院长为莅临政协委员做详细讲解
成都市政协委员在成都数字学校直播间观摩录播课程
随后,来访政协委员步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荣誉室,参观教科院发展与数字学校创办历程。在参观过程中,委员们了解到成都数字学校的直播课程并不是学校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重难点的巩固、拓展与突破。委员们表示,成都市的孩子有了成都数字学校,以后就不用去校外培训班,在数校就能得到知识的提升。
成都市政协委员参观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荣誉室
参观过荣誉室,市政协委员前往学术二室,听取罗清红院长关于成都数字学校的工作汇报。汇报包括三总分内容。
一、坚持公益性,共享优质教育,缓解社会教育焦虑。
罗清红院长指出,为有效缓解每个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对升学的焦虑,成都市教育局创办了公益性在线教育平台——成都数字学校。数校始终努力践行“优质教育,全域共享”理念,让优质教育资源打破学校的围墙,让渴望进步的孩子拾阶而上。
数字学校自2017年7月1日开播以来,公益课程已惠及全市22个区(市)县1500余所学校。注册用户超过91万,认证用户近72万。直播课程累积观看量达29万人次、5万小时。
罗院长提到数校始终简直以直播沉淀优质资源,目前已经覆盖至成都22个区市县。基于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原则,数校在成都设置了38所基地校,要求基地校内有80%的学生参与,并且累积观看完成80%的课程。数校的课程也一直根据学生学习数据的采集进行调整。
成都市政协委员听取罗清红院长做工作汇报
二、坚持专业性、磨课竭尽全力、构建“无边界空中学校”
数校工作的第二点,罗清红院长指出,是坚持专业性。以课程打磨的细致化精品化为要求,仅磨课会议就举办了1493次。每堂课也经历5次以上磨课打造,成都市教科院始终对课程保持顶层设计。
同时,数校课程坚持直播,真实还原课堂场景,保证教学质量。数校的授课教师来自成都117所学校,401位教师,均为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树德中学、七中育才、龙江路小学、泡桐树小学、机关三幼等名校的正高级、特级教师,经数校的严格筛选后参与授课。
成都数字学校的授课模式也是科学化、系统化的,在周末的直播前,每周三也会推送预习微课,进行课程统览,了解授课目标与知识分布。
另外,高素质的服务团队——四川文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团队也是数校专业服务的中流砥柱,高效化解直播课程中遭遇的种种突发状况。
成都市政协委员听取罗清红院长做工作汇报
三、坚持现代化、通过数据挖掘、实现群体中的个性化教育
在数据统计方面,数校也为参与学习的学生构建独有的知识树,实时提现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点掌握情况,便于师生共同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巩固。
在课堂中,也运用AI赋能,采集课堂中师生的表情,判断教师上课的吸引度与学生听课的专注度。在这项数据采集中,我们发现,20分钟是学生关注力的一个界限,每位教师应该都在授课20分钟左右做出一些授课形式的转变,保持学生的精力集中。
成都数字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由成都市教育局创办管理、大力组织,积极推动。办学期间,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也莅临数校视察督导,多家媒体对数校展开报道,并于去年入选“成都教育十大事件”。
罗清红院长汇报结束后,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马海军指出成都数字学校汇聚了成都市众多正高级的一线名师授课,满足了成都全域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是在供给侧改革中教育界的重大举措与革新。在企业服务方面,也要保障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团队与项目正常运转。
成都市政协委员听取罗清红院长做工作汇报
成都市政协科教医卫体委员会主任蔡亦如听取汇报后表示,了解到青白江、简阳等地方参与学习的同学较多,这说明周边地区对成都名校名师资源的需求大,成都数字学校办了件大好事,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22日下午,市委政协工作组向成都市教育局反馈了专项督导的意见。委员们一致对成都数字学校点赞,给予了高度认可,认为该项目是成都市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同时希望成都数字学校加大发展,同时也要努力营造企业参与项目建设的绿色生态。
成都数字学校将继续坚持“优质教育 全域共享”理念,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一头精准连接优质教育资源且常态化开展,另一头无限链接勤奋努力希望进步的师生,让他们可以“拾级而上”,渴望进步有阶梯,希望成长有营养,不因教育而焦虑,努力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