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学校课程实施中长短式课时制的实践与研究

(省政府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承研单位: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主研人员:李海 严雪梅 杨成兰周桂娟 罗维

课题来源: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

 

龙江路小学近七十年的办学历史,也是历代龙小人追寻教育理想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校开始了“愉快教育”的探索,这是对儿童愉快学习生活的关注与生命成长幸福的关注,二十多年来在“乐园中育人”已成为龙小人共同的追求。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大范围铺开,在新课程曙光的映照下,龙小人思索着愉快教育的前路。

学校应是儿童的生活的乐园,学习的学园。秉承这样的愉快教育理念,我校一直致力于开发和建设丰富多彩的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幸福、生命成长的学校课程。因此,沿着这样的线索,我们开始思考从时空环境上给予课程强有力的支撑。从空间的维度, 2003年我校新校园落成,在有限的0.8公顷土地上完成了空间上的腾挪,新校园人性的设计、科学的布局,使课程环境的空间要素得以较大的变化;从时间的维度,新课程提出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发和管理思路改变了几十年来的国家与地方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如何在有限的校园生活时间中实现课程的丰富多彩,我校把视角投向了课程的时间要素,试图从优化学时(课时),实行长短式课制着手打开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新局面。从课时制入手,牵时间要素而动课程的诸多要素,把课程中的时间管理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研究与实践“长短式课时制”。

“长短式课制”实践研究的目标:秉承和发展愉快教育理念,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把课程的时间资源管理变革作为切入点,通过“长短式课制”的设置达成课程的重组,设计和开发儿童现实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

 

认知成果

一、对现行课时制与长短式课时制的思考与认识

(一)单一课时制的局限性

目前小学所采用的各科教学学时,统一地采用40分钟,已经沿用了许多年。这种传统的课制由于教学时间比较充分,可以顾及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且方便教学管理,简化了课程安排和人事调整,时间节奏比较规律,在小学普遍采用。

但是,这种单一的课制对于现在的课程结构和知识学习已经出现相当程度的不适应。第一,不利于学习的巩固。第二,不利于实施校本课程。第三,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心理能力。第四,由于学科性质的差异,所需要的上课时间也不必相同。

统一的40分钟课制,只顾及到管理的方便和大致的合理,并未考虑到各方面深层次的需要,以及心理学、生理学和人体工程学的规定。只有将每门课的学时作进一步精细化安排,才能提高课制的科学水平。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条件

首先,新课程调整了学习难度,删除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内容,这样就为课堂教学时间的相应缩短提供了可能。

其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是“生命课堂”,原来以知识为主的“知识课堂”要适应新的要求。

(三)长短课制的设立依据

1、时间概念是课制设定的基础

2、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求课制多元化

3、不同学科需要不同的课时来匹配

4、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灵活的课制安排

 

二、长短课时制对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和谐发展的促进。

在这次课时改革中,30分钟的短课是我校重点推出的课型,是将原来40分钟的教学内容浓缩为30分钟完成的课程。在3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要达到原来40分钟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身心适应提出了挑战。实验之初,大家普遍认为进行短课的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教学设计,最富挑战性的是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关注多数学生,又要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学生所关心的生成性问题(包括组织教学、学生的质疑、互动等),同时又要保证完成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所有的这一些都必须相互兼顾,力求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因此,短课就出现了时间短、容量大、效率高、目标准、教法实而活等特点。这样的课型在师生共同改变的过程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教师的改变

(1)教育观发生转变

由于短课时间相对较短,而教学要求相应提高,需要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新型课堂中同时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这样的课制在无形中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性化的关怀,表现出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教育思想倾向。

(2)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新型课制的出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挑战。由于课堂时间的缩短,30分钟的短课必然要求“短”、“精”、“趣”,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须要在“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三精”(精巧——设计精巧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精选——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精心搜集、整理、重组教学资源)。

(3)教育科研意识有所增强

教学实践证明,有了长短课改革的实验阵地,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研究过程,增强了一线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参与科研的能力。30分钟所呈现出的精彩对老师解决身边具体问题,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少教师在实验中开展了自己的微型课题研究。

(4)专业知识获得拓展

课制的调整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知识背景已经不能满足教学有效性的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新的课堂。由于课程开设的需要和教学的需要,教师们必须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拓展性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的专业技能,真正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2、学生的改变

短课的出现在“精”和“趣”的基础上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了校内学习的效率,形成了学校生活的新节奏,使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更加饱满,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没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的校内学习更趋科学合理,学习时间更具有效性。

在老师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下,学生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纪律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来,收到良好效果。以24个字来概括:

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思维活跃,乐与参与

玩的课多了,我喜欢

长短课制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具有变化的节奏中、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传承着我校“愉快教学”的理念,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这样的变化展现在每天每一节课堂的精彩中。比如:张蓉老师在执教艺术课《原始人》一课时,将音乐、舞蹈、美术有机整和,提高了教学效率!咱们一起走进张老师《课改手记》中的镜头:

趣闻一:我是原始人

“刚才这段音乐好象给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带我们飞回到很早很早以前的原始社会,今天我们就来当真正的原始人。好吗?”“好啊——”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

随着课题的出现,孩子们看市想象原始人的摸样、动作、语言、敲击等并探索着去模仿,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把自己也变成了原始人,自然而然地进入原始部落的生活之中:

“原始人是什么样的呢?”“原始人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用动作表演着:像猿猴一样,拖着弯曲的腿、长长的手臂,翘着嘴唇,憨态可掬:“哇,这个猿猴一样的原始人可真可爱!”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一个瘦小的女孩也不示弱:她倦屈着双手,用警惕的眼光四处张望,“我害怕有老虎”;“哦,这个可怜的小原始人一定想:爸爸妈妈快回来吧!”有几个原始人关心地跑过去摸摸他的头,好象在说:“别怕,有我呢!”另一个男孩子干脆直接勾跳起双脚,摆动着双臂,“我高兴,我又捉到一只小兔子啦!” 大家又乐了。

“哦,对了,原始社会好象还没有正式的语言哟,那原始人是怎么说话的呢?”“咿—哦—啊—”——“这是原始人的语言。”那你跟别人打招呼怎么说呢?”“咿—啊—”“你说的是什么?”“你好!”大家笑开了。“那你再说一遍,大家一起回应,好吗?”“咿—啊—”,大伙齐声回应“咿—啊—”。“你们想干什么去?”“打猎去,哦—啊—”原始人们围着教室跑了两圈,满载而归。

“在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物体能发出声音,可以帮助原始人进行交流。” 出示打击乐:竹筒、塑料片(代替兽骨)、石头、贝壳、动物皮作的鼓等。在一片片惊讶的叫声中,小原始人迫不及待地拿起原始乐器敲击起来.......顷刻间教室里回荡着古朴、质纯、粗糙的声音......时而伴随着击掌、跺脚的动作......时而又传出吆喝声、恐吓声.......

趣闻二:摘果子

“请你跟我一起做X X | X X |”,“我就跟你这样做 X X | X X |”。在统一节奏的前提下,孩子们敲击的声音由无序到有序,且能配合整齐的节奏自编动作即兴表演。

“停!嘘——别动。”正在学生表演高潮时,传出老师的声音,所有的“原始人”都静止在自己的动作上,自然摆出不同的造型;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将手高高举起,有的弯着腰,有的翘着小屁股……

“现在每个‘原始人’都变成了一棵果树,你的身体是树干、手臂是树枝、手里的乐器就变成果子了!”谁的果树造型美呢?

“舞蹈是造型艺术。”学生陶醉在自己创造的艺术造型中,如痴如醉。

“哇!这原始森林里的果子可真多呀,又大又甜,而且都是绿色水果哟!”我顺便摘了一个:“你来尝尝,好吃吗?”“哇!真甜啊!”“那你自己摘果子吃去吧。”于是,被摘完果子的“果树”立即又变成了采摘果子的“原始人”。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有的跳起来摘,有的弯腰摘,有的干脆分工,一人摘,一人接,边摘边吃,不亦乐乎!“大家吃饱了吗?”“吃饱了。”“原始人”们舔着舌头,拍拍鼓鼓的肚子告诉我。“那剩下这么多果子怎么办呢?”“带回家!”“抬回去给家里人吃啊!”“好办法!”我鼓励道。音乐再次响起,大家又随着节奏摘起来,“嘿——嘿——”,“双手拿不动怎么办?”我提醒大家说,有的拿来刚才装乐器的篮子说“放这儿!”没拿到篮子的干脆扯起衣服来:“装这里吧!”我给他竖起大拇指。

这样,“原始人”们抬着沉沉的“果子”一步一步摇着回家,“看呀,‘果子’都快堆成小山了。”“‘原始人’你们高兴吗?”“真是太高兴了!”“现在你们最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呢?”“跳舞!”他们脱口而出。“好,我们围着果实,一起来跳舞吧!”

 

技术成果

一、设置长短式课时制,通过研究拉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设置长短课,学校有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空间,进一步拉动了新课程中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实施。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践----审议----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

设置长短课,学校有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空间,进一步拉动了新课程中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实施。通观全部计划,长短课时制加强了基础知识学科的学习。在不加重学生负担、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我校建构了涵盖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全部课程的长短课程体系,并增设了形体、书法、英语活动、数学思维训练、阅读轮转等大批校本课程,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长短课为学校课程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实施长短课时制后,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得以缓和。长短课的实施为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搭建了一个工作平台和载体。

 

二、对长短课时制下的有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与探索

面临实验中的挑战,为了“让每一个30分钟都精彩”,老师们遵循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原则,尽力追求一种“教研相长”促使“老师虽然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妙学、精学” 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部分学科教学课例在长课和短课两种不同的环境下前后两次的教学设计,谈谈30分钟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与变化。

如果说,传统的40分钟一刀切的长课有着扎实、有效;严谨、完整等特点的话,那么,在长短课课改的实践中,30分钟的短课则呈现出短小精干、高效紧凑、简洁而清晰等特点,同时教师教学设计更精彩,学生学习的状态也更精彩。

如:曾艳老师执教的这堂30分钟的习作短课,前十五分钟的每个教学步骤设计得非常紧凑:抢说“春词”——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用上词语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在课前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悟生命的灵性,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第一手素材,并且作好观察记录,帮助孩子解决写作的第一道难题——选材难。),目的是教会孩子说话,从自己的观察记录中提取信息,老师也顺势总结板书。第三步,出示课件,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想象春天会对万事万物说些什么?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自选其中的一类事物尽情发挥,充分表达,老师也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个学生的发言,引领学生换词,例如写小草:可以用冒,吐,钻,探,感受同样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老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且力争说得更加具体生动。当许多学生有了强烈的交流愿望时,让学生动笔写作,将心中的遐思变成富有灵性的文字。学生练笔的时间为10分钟。最后的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一份习作,点评指导。

长短课的实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四个必然——必然会导致课堂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必然会拉动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30分钟有30分钟的精彩,40分钟有40分钟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在当今教育界大力提倡开发校本课程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中,我们认为,30分钟的短课具有它的可操作性,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大胆利用节省下的教学时间对课程进行了重新构建,开设学生更喜爱的校本课程,让长短课的精彩最终成为学生的精彩。据我们对长短课时制实施以来三届毕业班的学生跟踪情况显示:我校毕业生有近50%升入四、七、九等名校初中部,2009年有5名学生跻身七中初中部网络班(全市只招收53名小学毕业生)普遍呈现出乐学、上进、乐观、开放的精神面貌,学习的潜力较大,综合素质较强,对新鲜事物的探究意识较强,具有很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我们感到长短课改革的实施与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三、“长短式”课程的四大实践价值

1.“长短式”课程时间资源的管理提升学校课程创新的领导力。学校从行政管理走向课程管理,从任务部署走向共同开发、从检查督促性走向学习研讨性,从而提升了课程创新的领导力。

2.“长短式”校本课程的设计提升学校创新性的课程规划力。在“实践——审议——开发”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实践的反思与经验调整课程。学校也会收集来自教师、家长、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课程架构,在六年多的实践中,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每一学年根据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调整和重新规划,从而提升了学校课程的规划力。

3.“长短式课时制”的激励措施催生教师课程创新意识。 “长短式课时制”的实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启了一扇窗,点亮了教师潜在的智慧,也催生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我们对具有开发能力与兴趣,并有明确课程方向的教师或教师团队给予课程开发的多项支撑和激励,让其得以优先发展,这种支撑和激励催生了教师的课程创新意识。

4.“长短式”校本课程的实施激活教师校本教材创新与开发潜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作为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进行深度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寻找课程资源再到预设教学方法和综合评价等。积淀与梳理是为了总结与传承,老师们追溯校本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思路、足迹,提炼成果,形成了校本教材。现在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龙江路小学环保教育纲要——绿色足迹》丛书已经由四川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同时,我校的新三好评价课程也由学校自主开发、出版了《新三好伴我行》系列丛书,该书在成都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三等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学。

 

四、“长短式”课程带来的五个课程特性

课程的有效性——保证儿童成长中的有效学习,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

长短课的实施促发了龙小教师对课堂时间的尊重,对课堂预设的精心与对课堂生成的精彩成为教学的追求。我们关注每一节长课和短课的实效性,提出认真面对生命中的每一课,精心预设,锁定课堂精彩。在常态课中孕育优质,让崇尚每一课的优质成为龙小教师共同的追求。

课程的多样性——适应儿童全面发展需要的多学科、多门类课程。

长短课给了我们整体构架学校丰富课程空间,让我们不仅关注了儿童知识学习的必须,更加关注现实生活的必须与未来生活的必须。

课程的开发性——倡导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文化核心思想。

在教育的领域,教师是因学生而存在,因教育而存在。但在生命的领域,教师因生命的存在而存在。在长短课的实施中,教师课程开发的潜力和积极性得以发挥,教师在学生享受丰富课程的同时也因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成功与发展。因此,在龙小的长短课中,教师发展也与学生的发展同步。

课程的兴趣性——为不同需求的儿童提供可选择的课程。

龙小有1800名学生,就有1800种不同。如何在课程设计中促进儿童个性化的发展,让每一个儿童健康、持续和快乐的成长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设置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难点。我们开设的“龙娃娃”课堂提供了儿童可选择课程,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篮球、舞蹈、模型制作、跆拳道等课程。为儿童的个性化发展留足了空间,提供了可能。

课程的研究性——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的开发能力,形成学校的课程

文化风格。

课程的开发需要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主动思考、研究。在长短课开发也引发了学校教师发展课程的丰富,助推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学习与研究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学校常态的教育管理行为、教研活动、课程开发与设计等工作相结合。在学习中思考、在教育中感悟、在教学中反思、在交流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

 

“长短式课时制”的思考

一、“长短式课时制”带来的两大挑战

1.“长短式课时制”挑战学校时间资源的管理与调配能力。传统的课程安排方式是依据教师的时间节奏,因为通常意义上一个教师不能同时在两个班上课,一个教室或场地不能同时有两个班上课。因此通常学校会根据老师的时间节奏来安排课程表,传统的40分钟统一课时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适应教师的时间节奏。但如前所述,考虑儿童与学科的因素不足。长短式课制是不仅考虑学科特点、而且更多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认知的规律、儿童心理的需求。是以儿童的时间节奏来安排课程表。它给了学生节奏明快的校园生活,让校园课程中充满时间与内容的变奏。但课表中教室、教师不可重叠原则,就使得以儿童节奏来安排的课表需要配备数目更多的教师,需要学校具有更强的时间资源管理和调配能力。

2. “长短式课时制”挑战学校人力资源和实践智慧

(1)挑战教师的短课课程设计力量。“长短式课时制”的变革,让原有的基础学科的课堂教学时间缩短,面临更高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当40分钟的课变为35分钟或30分钟时,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研究、预设那些需要有高效教学的课堂。

(2)挑战教师“长短式”校本课程开发力量。“长短式课时制”的变革,让学校有了更大的校本课程空间:开设了阅读轮转课、书法课、心心语、思维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了方向与定位后,还需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开发、建设。

(3)挑战“长短式”校本教材开发力量。原有的基础类学科在面临新课程、新实验教材、新课制中也会有师生双边、人本双边的不适应。在“长短式课时制”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跟进新实验教材,做了校本教材的创造性编写,这些,对我校的人力资源和实践智慧提出了挑战。

 

二、“长短式课时制”在均衡教育中的优质引领

随着均衡教育的纵深发展,武侯区教育局提出了高位均衡的概念,提出均衡不是“削谷增峰”,而是“填谷增峰”。在龙小的家长中,有着许多在市区招商引资中引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讲,“龙小”是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成都教育、武侯教育的窗口。那么,作为公办学校的代表,我们有责任让“龙小”成为均衡教育中的优质引领,有责任让符合教育规律,家长、学生和社会初步认同的“长短式课时制”改革推向深入,并进一步发挥这种课时制的辐射与影响作用。

长短课的实践是一项需要付出许多心血、思考和努力的改革,在“长短式课时制”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曾面临困惑、面临困难。但创新“愉快教育”、破解办学难题、走出课程改革瓶颈和让“龙小”焕发新生机的决心,让我们一路走到今天,面对实践中的挑战,我们还会坚定不移的前行,并使“长短式课时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撰稿: 严雪梅   审核:李海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