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信息专报
2012年第2期(总第2期)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编 2012年3月5日
本地信息
成都率先采用指标监测教育现代化,启动教育充分国际化三年计划
成都当选软件名城
天府新区建设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新机遇
全国第一本中职诗文诵读读本进校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信息
武汉将“砍掉”10所中职校,各类职校面临大洗牌
宁波推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三成学生升高职
其他重要省市信息
浙江助推职教现代化,中职补助经费年均超2.3亿
浙江打通中职生升学通道,3年后3成学生上大学
湖北省中职生升学政策有变化,技能成绩占大头
教育科研信息
职业教育研究文摘
国际信息
转型期推进职教均衡发展的德国案例
全球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
其他信息
鲁昕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职业教育相关内容
文化部发布《倍增计划》
本地信息
成都率先采用指标监测教育现代化,启动教育充分国际化三年计划
日前,我市连续出台了《关于开展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工作的通知》、《成都市区(市)县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成都教育充分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及《成都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方案》四份文件,采取实施科学监测等系列措施,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据介绍,这是继今年1月我市全面启动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后,又新推出的两项提升教育发展的利民举措,全市150多万名中小学生将从中受益。
教育国际化是成都充分国际化进程中一个重要内容。《成都市区(市)县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也将教育国际化列为一级指标。按照市教育局日前出台的《成都教育充分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及《成都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方案》,提出要通过三年的努力,全方位拓展教育国际合作领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全面提升成都教育国际化总体水平,到2014年底,达到东部沿海同类城市的教育国际化水平,使成都成为重要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城市。(成都日报2月24日)
成都当选软件名城
在2012年2月21日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上,国家工信部正式授予成都“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成都由此成为国家第三个、中西部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既是对成都软件产业过去十年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意味着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站上了一个新的更高起点。2010年1月,国家工信部、四川省经信委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备忘录》,正式启动成都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过去两年中,成都先后编制了《成都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4年)》《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成都市云计算应用与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10余个产业规划,确保了软件名城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华西都市报2月22日)
天府新区建设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新机遇
2012年2月21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上,市经信委发布了《2011年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9亿元,同比增长32.95%,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47%,占全国的比重超过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3位,居中西部第一。在软件名城建设上,到2015年,预计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3200亿元,对GDP贡献率达到10%,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全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规划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产业载体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以上。
《报告》分析,西部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必定要求建立统一的交通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应急系统、灾备、安全监控等进一步整合发展,要求运输安全保障、调度控制系统、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等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将涉及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必定牵涉到农村电气信息化建设、数字化电厂建设、新能源发电、电力企业IT普及、信息安全体系等建设。
《报告》指出,天府新区给信息产业带来的机遇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以及现代化城市发展,交通、城管、环保、食品安全管理等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在医疗领域需要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化、网络及存储设备的升级换代;在教育行业需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卡通、无线校园等工程;在环保领域需要环保信息系统、环保环境信息基础网络平台、国家环境数据信息库和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化工程。(成都日报2月22日)
全国第一本中职诗文诵读读本进校
本期一开学,成都市部分中职学校学生读到了全国第一本中等职业学校诗文诵读读本——《诵读诗文 奠定职场》。该读本是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由成都市职教专家和一线教师与全国教育名家共同编写,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担任主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在全国公开发行。
读本分上、下两卷,上卷以“做人立德”为主题,由“乡情篇”、“生命篇”、“感恩篇”、“立志篇”、“礼仪篇”、“仁爱篇”六个篇目构成;下卷围绕“做事立业”的主题,由“技艺篇”、“诚信篇”、“规则篇”、“责任篇”、“敬业篇”、“意志篇”六个篇目构成。记者从书中看到,里面选编了许多优秀古诗文及部分现代诗歌和职场美文,一个个故事完全结合了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突出职教特色,将诗文诵读与中职学生职业发展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和认识。
追踪读本编写背景,成都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每年约有10万名中职生毕业,其中约7万人留在成都工作,成为成都市民。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人和有责任的社会公民,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记者获悉,早在两年多前,成都市教育局便出台《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实施纲要(试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很快就在各中等职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成都市创新中职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成效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教育部职成教司委托我市教育局组织专家,收纳全市中职学校诵读活动中的经典诗文,编写了这本诗文诵读教材,将诵读经典融入学生每一天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打造书香校园。(成都日报2月27日)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信息
武汉将“砍掉”10所中职校,各类职校面临大洗牌
2012年内,武汉10所中等职业学校将停止招生;3年内,武汉市中职学校总量将由目前的71所调减至45所。2月28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议通过人大议案办理方案,武汉市2012年将出猛招改革职业教育,良莠不齐的各类职校将面临大洗牌。
武汉将按照学校、专业、地域互补的原则,重组调整教育资源。其中,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市供销商业学校、市机电工程学校、市第一商业学校等4所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由原来的行业管理归口到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重组后,中职学校数量虽调减,但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万人左右,校均规模扩展到2500人左右。
今后,武汉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结合将更加紧密。其中两大动作是:建设3大职业教育园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园区、汉口职业教育集团、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3个市级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
随着上述园区的建设,校企合作将更加深入。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实行动态调整,引导学校开设新专业,实现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4个对接”。由此,武汉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将更具竞争力。根据既定目标,毕业生就业率将达到95%以上。
为保障上述方案实施,武汉市将加大财政投入,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楚天都市报2月29日)
宁波推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三成学生升高职
2012年3月1日,记者从在浙江宁波举行的“中国职教学会2012年工作会议”获悉,2012年宁波市职业教育将推出两项改革:推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中职学校以专业技能检测制度替代传统会考。据介绍,浙江省教育厅已讨论通过“中高职技能人才一体化培养方案”,宁波作为改革试点城市已获批在中高职衔接教育方面给予一定的自主权。据了解,宁波市教育局正在抓紧制订完善“宁波市中高职技能人才一体化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学校将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上实现有机衔接。据介绍,实行中高职技能人才一体化培养后,全省中职学生升高职的比例将会在30%以上;中职学生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将可以免试直升高职学校。与此同时,今年宁波市还将通过改革试点扩大“3+2”培养规模,启动五年一贯制专业招生。(浙江在线3月2日)
其他重要省市信息
浙江助推职教现代化,中职补助经费年均超2.3亿
2012年2月27日下午,“浙江省职业教育资源网”在杭州正式开通运行。“浙江省职业教育资源网”的推出是浙江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脚步”之一。
浙江省于2010年底已制定中职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课程改革、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七项工程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这是我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举措。
为保证“现代化建设工程”实施,近日,浙江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意见》、《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指导意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3个政策性文件。其中提到,“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补助经费年均超过2.3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大幅提高。(浙江在线2月27日)
浙江打通中职生升学通道,3年后3成学生上大学
据悉,浙江省将打通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升学通道,拓宽中职生的直升通道。到2015年,中职生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一级专科学校的比例将达到30%左右,而高职学生“专升本”的比例也将达到10%左右。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上,从2012年起,浙江省中职教育省级示范专业或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的主体专业均可申报五年制“3+2”职业教育招生计划,但原则上每所中职学校不超过4个班级160人,高职院校不超过当年招生计划的50%。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的“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将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共同研究制订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并由高职院校为主统筹中职、高职阶段的教学与管理。
为确保试点的质量和成效,试点专业必须是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技能熟练程度要求较高,适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相互衔接贯通,且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专业。当然,在“五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试点中,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满后须经考核合格方可转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据了解,在中高职衔接中,将统筹开发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探索中高职一体化管理模式。目前,浙江省已启动37个专业的课程改革,一批符合专业课改理念和要求的新教材已陆续出版并投入使用,逐步形成了浙江省职业教育独特的专业课程体系。(浙江日报2月28日)
湖北省中职生升学政策有变化,技能成绩占大头
日前,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今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相关政策。今年将在去年试点机械类以技能考试为主的基础上,将试点专业扩大到机械、电子、计算机类。
据悉,湖北省中职学校类型有普通中专(含高职中专部)、职业高中(含职教中心)、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等4类。中职学校毕业生要上大学有5种途径:1、报名参加普通高考;2、参加湖北省高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分文化课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3、参加省内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建设高职院校的单独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考试;4、参加成人高考;5、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省教育厅介绍,去年起,湖北省开展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改革,在机械类首先试点以技能考试为主(成绩占70%)、文化考试为辅(成绩占30%)的考试模式。今年,试点专业扩大到机械、电子、计算机类专业;2013年,将增加护理、财会、建筑技术等3个专业类别;2015年,湖北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全部实行技能考试为主的升学考试办法,不再组织面向中职生的统一高考。(长江日报2月28日)
教育科研信息
职业教育研究文摘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北京部分大型企业的调查分析
本文在对北京部分大型企业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北京大型企业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单只涉及内部员工培训尤其是高管培训,而对职业院校的学历性教育缺乏兴趣,主要表现是不愿意和职业院校进行深度合作;造成这种现象既有体制内的原因,也有体制外的因素,包括职业教育的内涵问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容乐观、政府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行业协会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准入市场不健全。(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22~26。作者段素菊、庄曼丽,董新稳,贾玉洁)
技术变迁与工学结合的历史演变
本文以技术变迁为主线,通过手工业经济时代、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三个阶段来梳理工学结合萌芽、发展、成熟的发展历程,揭示工学结合从原始的融合到分离到再一次的融合这个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发展演变。(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6~70。作者王丽婷,叶小明)
国际信息
转型期推进职教均衡发展的德国案例
工业化程度十分发达的德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1990年两德统一后,由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与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何促使合并后的东部地区完成体制转型并实现均衡发展,成为联邦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
德国历来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是其实现经济腾飞和持续发展的“秘密武器”。面对东部地区的转型压力,德国联邦政府从促进区域间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入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转型经济体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较为经典的成功案例。
措施1:启动“东部学徒岗位行动计划1996”
为解决两德合并后东德失业率较高,企业提供学徒制培训岗位不足的问题,1996年7月5日,德国联邦政府、新联邦州和柏林之间达成了“东部学徒岗位行动计划1996”,增加14300个额外培训职位,联邦政府为此拨款1.9亿马克,为每个培训职位提供13250马克经费资助。
在这14300个额外培训职位中,有76%是培训集团公司中的学徒岗位,或是以企业外培训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位;13%是纯粹的企业外培训职位;8%是全日制职业学校培训职位;3%是乡镇机构中的学徒岗位。
措施2:启动“东部培训职位计划”和“青年应急计划”
“东部培训职位计划”原则上针对两个目标群:一是没有获得培训职位的申请者,即所谓的“市场失利者”;二是学校成绩不好者及社会能力不健全者,也就是所谓的“学习障碍者”和“社会障碍者”等就业弱势群体。自1999年以来,德国联邦政府支持了大约13万个职位或青年。同期,各联邦州补充资助了大约4.5万个职位。
联邦政府的“青年应急计划”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启动,到2003年底结束。青年应急计划旨在减少和避免青年失业现象。措施分成三类,一是培训市场导向措施。包括促进企业提供培训的积极性、针对青年“市场失利者”的培训措施、提供企业外培训、提供补领中学毕业证书的教育培训等。二是劳动市场导向措施。主要包括:针对失业青年的培训措施、工资费用补贴、兼职帮助以及资格鉴定和创造就业机会。三是激活性措施。主要包括:就业伴随帮助以及激活社会委托等。
措施3:有限期暂缓实施《教育者资质条例》
据联邦劳动局统计,2002/2003培训年度开始后,全国已注册的培训职位数额显著下滑,主要在老联邦州。2003年4月,联邦政府与经济联合会和工会通过了一项联合声明,列出了一系列改善培训状况的措施,促使无培训资质的企业也能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培训职位。其中很重要的措施是“有限期暂缓实施《教育者资质条例》”。
《教育者资质条例》自1999年起实施,该条例设置了教育者参与职业教育的准入门槛。而针对转型期的实际情况,从2003年8月1日起,《教育者资质条例》被暂停5年,有限期地适当降低了企业准入的门槛。2008年,《教育者资质条例》的暂停期又被延长到2009年7月31日。《教育者资质条例》的暂停使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变得容易。
措施4:立法明确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作为政府主导的必要补充,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承担着专业监督与指导的重要职责。对行业组织的关键性作用,德国通过《联邦职业教育法》进行了明确规定。
例如,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主管机构进行了明确规定,其第71条第1、2、3款规定,“手工业协会是本法意义上手工业条例界定的手工类职业的职业教育主管机构。工商业联合会是本法意义上非手工业工商类职业的职业教育主管机构。农业协会是本法意义上农业包括农村家庭经济类职业的职业教育主管机构。”又如,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主管机构的监督与咨询职责,其第76条第1、2款规定,“主管机构监督:(1)职业准备教育;(2)职业教育;(3)及职业改行教育的实施,并通过为参加职业教育者提供咨询来予以促进。主管机构须为这一目标提供咨询员。
两德统一后的20多年来,政府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得东西部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新联邦州培训合同的供需比逐步回升,并达到与老联邦州(西德)均衡的水平;新老联邦州的培训参与率、培训津贴增长率逐渐趋于一致。(中国教育报 2011年7月23日)(本文摘编自由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课题报告,执笔:杨琳、张晨)
全球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
目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处在大调整时期,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出现,产业发展呈现一些新趋势。一是科技革命正在酝酿新产业出现。信息产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开始大规模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也将引起一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革命。生物产业也可能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二是市场竞争正在预示新规则出笼。发达国家纷纷从技术战略转向标准战略,从技术立国转向知识产权立国。它们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全面推行国际标准组织的规则、国家标准战略和企业标准战略,将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糅合在一起,占据了各个高科技产业的发言权,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标准体系,以维护有利于自己的经济秩序。三是产业转移正在形成新全球布局。发达国家进一步将生产环节和非核心研发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制造环节延伸到研发、采购、营销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要素整合和布局,强化其全球垄断地位;将污染环节、临床实验和生产制造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通过许可、审批、关税和市场准入等手段,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制造环节的影响,实现对整个产业链条的控制。四是产业创新正在培育新市场势力。按照产业模块和产品工序进行的产业创新继续得到加强,逐渐从技术创新、资本运作转变为对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整合和利用的能力。以舵手企业为核心的集团创新行为成为重点,由产业创新引发的产业新布局和分工新体系正在形成。(光明日报2月29日)(作者张贵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负责人、河北工业大学教授)
其他信息
鲁昕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职业教育相关内容
一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完成“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编制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完成《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并报国务院,筹备开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二是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从破解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现存的脱节、断层和重复问题入手,全面实现中高职之间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等10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实施《高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继续举办“院士职校行”活动,探索建立院士指导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审议工作,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完善职业教育基本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印发实施《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健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风险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体系框架。四是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破解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覆盖所有农村学生。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体系,努力提高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标准、扩大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加强对资助政策落实、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各地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按照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推动省(区、市)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试点,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扩大单独招生、对口招生的规模。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五是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探索制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职业院校建设标准、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实训基地标准、信息化标准等,促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六是提高行业指导能力。分类推进职业教育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国家办学机制建设。针对有行政职能的、大企业牵头的、机构改革转制的、市场中自发形成的4类行业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加强行业指导的政策。鼓励和支持行业制定实施本领域专项政策。调整行业教学指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继续支持高职、中职与行业、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七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区域合作。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东西部职业院校的招生合作、教学合作和就业合作。加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八是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在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政策制定等领域开展合作对话,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开展合作交流。探索高职“3+1”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选派教师到海外进修访学。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筹备召开好第三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九是继续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创新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构建校企合作灵活开放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教师管理制度。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企业实践、兼职教师聘任、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等4个项目。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及评聘办法、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印发《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会同国资委出台《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十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意见》。推动对连片特困地区学生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开展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十一是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强化内涵为导向,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实训基地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项目。深入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十二是提升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坚持问题入手、科研先行、指导实践、服务决策,设立重大科研课题,加强机构建设,组织研究队伍,整合全社会科研资源,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撑。
文化部发布《倍增计划》
根据2月29日文化部在北京正式发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实现倍增的奋斗目标。具体目标上,演艺业要建设10家左右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全国性或跨区域的文艺演出院线;到2015年,动漫业增加值超300亿元;游戏业市场收入规模达到2000亿元;创意设计业要举办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展会和赛事活动。
《倍增计划》按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题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定位,提出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健全投融资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等1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以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出发点,对文化部管理和与文化部职能相关的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11个行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做了简要阐述,并针对每个行业特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倍增计划》明确了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提出要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职能,打造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资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五大服务平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保障目标任务顺利实施,《倍增计划》提出了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旨在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保障,全面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环境。(光明日报2月29日)
报:各位领导
送:成都市教科院办公室、区(市)县教育局职成科、区(市)县教研室(教培中心)、各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各学科中心组、各职业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