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2014年3月21日 北京

 

  谢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邀请。今天论坛的主题非常重要,教育是发展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福祉。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第一年,是改革之年。当前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对于促进就业和实现包容性增长都有重要意义。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我国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到中高速转变,建立教育-就业间的积极促进关系尤为重要。

  首先,我从教育的角度,谈一谈新增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形势。

  从供给看,近几年来,我们每年从中高等学校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其中700万左右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700万左右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又各占一半。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比上年增长28万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劳动力素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得到素质更高、数量充足的劳动力的支持,充沛的、低成本和相对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根本的支撑因素之一。

  但从需求看,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十分突出的。其中最突出的矛盾,从短期来看,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77.4%,比2012年低了0.7个百分点。不少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差。有调查显示,在2011 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4%的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同时,许多企业又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的水平。从中长期来看,就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的矛盾。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因而在实质上是劳动力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尤其是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同时,社会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劳动者具备全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结构。在上海、深圳等地调研表明,高技术企业一线劳动者中的90%已经需要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最近蔡昉研究员对中美在直接生产性行业中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比重作了个对比,农业,中国是0.6%,美国是24.6%;制造业中国是10.3%,美国是30.6%;交通业,中国是10.8%,美国是27.1%;商贸业,中国是11%,美国是28.6%。从这个数据看,中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发展需求,关键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进入到产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从国际经验看,青年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间能否形成有力支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青年失业率仍然保持在个位数的国家,基本都是国际竞争力排名靠前、实体经济发展强劲和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青年失业率在两位数甚至20%-30%以上的国家,基本都是实体经济竞争力弱和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的国家。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相关性,使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塑实体经济竞争力、推进再工业化和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摆在关键位置。

  解决这一矛盾是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战略切入点之一,关键是的举措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要服务好青年就业。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统计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贡献。

  二是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支持国家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按照这样的要求,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类型并且是主要的类型,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在办学体制上,强化行业指导、深化企业参与,将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组织,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产业需求、职业需求。

  四是构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为目标,按照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思路,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特别是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实现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次选择,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

  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一方面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经济需求自主办学。另一方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办学,支持举办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职业院校。

  围绕上述五个方面,我们将着力推进三个重点领域的改革,使职业教育在创造人才红利和促进就业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一是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着力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对中西部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并深入地推进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中高职毕业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适当提高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职毕业生的比例。

  二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一部分办学定位不清,专业特色不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的地方本科高校。这种低就业率、低就业质量的状况,不仅直接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直接影响数百万家庭的民生福祉,甚至导致一些家庭因教返贫,更影响到国家的长远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和应用型高校的经验,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是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为所有社会群体的就业和每一个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服务。我们将着力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建立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着力拓宽职业教育覆盖面,将升学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进城农民工有机融入城镇化。着力发挥职业教育的扶贫作用,按照精准扶贫的思路,会同有关部门努力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有技能、能够稳定就业的孩子,真正实现脱贫。着力拓宽一线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通道,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招收一线劳动者的比例,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社会公平。

 

  各位来宾: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也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借此机会,我呼吁各行业和社会团体、有社会感的企业家、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协同创新,实现每一个青年的就业梦,实现每一个城市、企业的人才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源:新华网2014年3月22日;作者:鲁昕)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