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 姓名:徐中华

 

  【内容摘要】劳动,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安身立命之本。可是,现在我班的相当部分学生,在劳动中懒得出力,在学习上怕动脑筋,劳动观念淡薄,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针对此情况,我认真分析原因,理性寻求解决之道,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和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两方面入手,身教言教两相结合,治标治本双管齐下,既把对学生多方面劳动素养的培养融入日常教育和学科教学之中,又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门的劳动教育,用好校内外的一切教育资源,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育学生弘扬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和勤于劳动的优秀精神。经过学生、老师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正逐渐形成,并且,班级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关键词】高中生 劳动退化病 辨证施治 劳动教育

 

  一、症状表现

  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学期,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重新作了安排,我班从JC104室搬到了JC403室。在开学之初的两天内,班干部组织全班同学对新教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打扫和整理,门窗、玻璃、卫生角、墙壁等都明显变得干净了,但是,由于403室闲置时间较长,地面虽经过同学们的处理,仍然较脏。显然,只靠平常那样的打扫和单纯的拖地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清除长久附着在地板上的脏物。于是,陆续有同学提出建议,地板需要洗衣粉清洗,地板需要用钢丝球擦洗……毫无疑问,这会增加劳动量和清理的时间。怎么办?劳动委员提议将地板平均分成若干板块,由每个劳动小组负责一块,限两天之内还地板以洁净。可两天过去了,地板洁净度只略有提高。看得出,不少的劳动小组只是应付,而并未尽心尽力对待此事。于是,又有学生建议,请家政服务人员来做,费用大家均摊。没想到,这个提议居然得到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的鼓掌通过。

  回想本届高一之时,还有新生不知怎么扫地,不知怎么拖地,不知怎么整理摆放好劳动用具;还有家长谈到有的孩子连面条也不会煮,有的孩子连被子也不会叠、连衣物也不会洗,有的孩子即便会做简单家务,也拖拖拉拉、懒懒散散、极不愿做;甚至有极个别的学生,面对举手之劳之事,也不愿伸出自己的双手……可现在,这些孩子可是高二的学生了,不应该这样呀!

  在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比我们更年长的人的记忆里,曾经求学阶段的学校劳动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可是现在,这些学生劳动的意识淡化了,劳动的技能退化了,劳动的习惯丢失了,这应该就是不少教师口中所说的中学生“劳动退化病”吧。

 

  二、辨证施治

  1.病因剖析

  “劳动退化病”集中表现为“不愿做”(思想认识问题)和“不会做”(劳动技能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二不”的呢?据了解和分析,一是孩子们认为许多事情可用金钱“摆平”,不需再用自己动手;二是不少家庭物质生活丰裕了,家长和孩子大多认为没必要劳动了,对劳动习惯的养成根本不重视;三是家庭和学校重智轻劳,学生周末也往往在校外辅导班度过;四是因家长忙于工作,部分孩子由祖辈教育或保姆代管,隔代溺爱严重、保姆包办太多;五是当代社会变革时期不劳而获等不良的社会风气给敏感的中学生造成了认知偏差;六是作为班主任的我,对劳动教育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长达九年的劳动教育,在高中阶段应该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2.危害警示

  中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忽视劳动教育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都十分不利。有“劳动退化病”的学生往往体质较差,自立能力不强,吃不得苦,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遇到困难和问题容易灰心丧气,对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不知珍惜,浪费严重,容易滋长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恶习。

  3.对症施治

  为了培养同学们热爱劳动的品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帮助同学们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提高同学们的劳动技能,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班级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意义,并在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发挥核心作用。又特别是在没有专职劳动教师的情况下,班主任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更何况,劳动教育并不局限于劳动课,它应该有着无比广阔的天地,它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许许多多有形和无形的教育。

  基于为孩子终身发展和幸福考虑,针对学生“不愿做”和“不会做”的实际情况,在认真分析“病因”的基础上,我决定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和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两方面入手。于是,我的诊治思路与措施如下:

  (1)初步统一各方面的认识。

  召开班科教师联系会,全体老师就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识;通过班级QQ群、亚教网家校通平台、家长会等方式和途径,将家长们的认识统一到班级教育和管理上来;面对全体学生举办关于“我爱劳动我光荣,我会劳动我幸福”的家长讲坛和主题班会。

  (2)在教育中强化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技能。

  一是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每天的教室打扫、保洁,每天的寝室内务管理,每天的食堂就餐,每天的学生值日,定期和不定期的学生集会,以及班级和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很好的资源。

  二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各科老师有意识地挖掘各自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在教学中予以适时引导。

  三是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见下页表格)。这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专门的劳动教育需要渗透德育、智育和美育,这样,既能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又能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注意序列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三是要保证安全性,特别是校外劳动,尤应做好可操作性的安全预案。

  (3)在教育中融入情感,并以多种形式和途径不断强化学生的兴趣。

  在教育中加强引导,肯定学生的进步;摄录并展示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影像;举办学生劳动成果展;实行竞赛制;开展“劳动之星”评比和“优秀值日生”评比活动等。

  (4)从我做起,作好表率。

  作为班主任的我,既言教又身教,以身作则,积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爱劳动、会劳动的人。

 

  专门的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劳动类型

劳动教育主要安排

务锻炼

自我服务类

整理我的课桌、自己衣物自己洗、零花钱我自己挣

家庭服务类

今天房间我收拾、我给爸妈做顿饭、今天我当家

学校服务类

美化我们的教室、我当校园保洁员

社会服务类

义卖活动、今天我当环卫工、社区绿地领养、养老院公益劳动

技能提升型

居室装饰设计、手工制作比赛、科技作品制作

情境体验型

与职业技术学校交流、农民工的一天、到工厂参观体验

 

  4.诊治效果

  我班劳动教育将持续到学生高中毕业。截至现在,已初见成效。

  班级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正逐渐形成。学生普遍能较主动地干力所能及之事,认真值日的学生在逐渐增多,值日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学生寝室的内务整理越来越多地得到生活老师的好评;星期日下午带干净衣物到校,星期五放学将脏衣脏鞋带回家的同学人次也有所减少。

  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不管是成绩差的还是成绩优的同学,都想在同伴和老师面前“露一手”,劳动教育开展的各项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展露才能的途径和舞台,学生们对自己的认识也更为全面和理性,懂得学着分析自己的“所长”和“所短”。部分学生在劳动中找到了信心,从而在学习上也更有劲了;而表现暂时落后的同学,也明白了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学生中浪费现象逐渐减少,不少孩子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对零花钱也能有意识作好安排,盲目攀比之风正在远离,理性的消费观正逐渐形成。加上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和严格要求,孩子们在劳动中强健了体魄,锻炼了心智,提升了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细密的心思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密切了亲子关系。因为劳动,家长与子女有了更多的交流渠道和交流内容。部分孩子有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主动意识,一些叛逆的孩子对父母亲也有了更多的理解;“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更为理性。

  5.诊治之难

  在教育教学中,也有不少困难困惑着我。

  困难之一:解决“知”与“行”的问题。学生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但仍然有着严重的惰性;家长也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但在对孩子的要求上往往下不了决心,“知”与“行”两张皮。

  困难之二:协调好劳动教育与文化学习关系的问题。高中生的文化学习时间很紧张,各方面考核更多的是看考试成绩。即便是周末,许多学生也仍然在校外辅导班度过。

  困难之三: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有效整合问题。对科任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整合,班主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困难之四: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学科教学、日常生活等方面如何有效渗透劳动教育,专门的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如何让劳动教育融“思想性、知识性、技能性、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愿意参与、主动参与并确有较大收获,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个体和全体都有进步。

 

  三、我的感悟

  感悟之一:学校的德智体美劳各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科学开展劳动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智育,同样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学校各方面的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渗透德育和智育,既能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学生生存的必修课,教师应该重视劳动教育,并努力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感悟之二:教师不要让经验模糊了双眼,因材施教不应是空口号。

  根据我的经验,我曾以为,高中生不再需要接受专门的劳动教育了,因为有十多年的家庭教育和小学、初中长达九年的学校教育,孩子们应该有较好的劳动习惯了。从我以前所教的多届学生来看,也似乎的确如此。但忽略了现在所处环境变了,教育对象变了,以前所教学生普遍来自农村或县城,由于工作调动,现在所教学生均来自大都市。对新的教育对象,教师不能陷在经验的“泥淖”里,而应该用心分析当前面对的教育对象以因材施教。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