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重要新闻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

  会议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四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各级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分类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加强督导评估。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完善资助政策,积极推行直补个人的资助办法。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会议指出,事业单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益,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保障。会议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草案对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聘用合同、奖惩及争议处理等人事管理主要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会议要求,要运用法治手段,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规范管理制度,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促进提升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教育部: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将融入中小学课堂

  《中国日报》2014年02月23日 近日,教育部将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明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相关文件正制定并拟于近期出台。

  “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

  教育部还将配套启动“德育在行动”计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在中小学普遍开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劳好学、节约环保、团结友爱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学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此外,教育部将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从深化课程改革等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工作。

 

  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全面启动

  海峡教育网2014年02月20日 教育部19日召开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启动会,并将举办为期三天的研讨班,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启动会并讲话。

  当前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意义重大,条件也更加成熟。破解素质教育难题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迫切需要加快评价改革;顺应世界评价改革趋势迫切需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大胆探索,扎实抓好改革实验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强化导向,自觉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育人为本,通过改革使评价制度更好地发挥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二要明确目标,聚焦重点,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三要加强领导,扎实推进,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指导和服务,把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要与深化课程改革相结合,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引导中小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结合,使人才选拔的目标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引导素质教育实施;要与推进管办评分离相结合,充分依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评价,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19个城市回应教育部就近入学工作方案意见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专电 教育部日前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将工作聚焦19个大城市,要求2014年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在如此明确的时间表和要求之下,这19个城市基本都有了相关政策。

  4个直辖市:

  北京市教委2014年工作要点指出,2014年将进一步推进考试招生入学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推广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入学;

  上海市教委已于2013年底下发《2014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上海将坚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原则;

  重庆市已从2013年起,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小升初”选拔性考试,任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择校乱收费;

  天津市将推进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取消各类初中招生选拔性考试等,具体改革方案正在抓紧研究,将于今年上半年出台,年内推进实施。

  5个计划单列市:

  鉴于深圳市“小升初”政策仍是“一考就灵”,有关今年“小升初”的方案仍在调研中,广东也正在征求全省性政策的意见;

  宁波2012年起就要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控制择校率在5%以内,鼓励各地实行“零择校”政策,目前海曙、江东、江北等区已严格执行“零择校”;

  厦门小学升初中实行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已坚持了16年,电脑派位工作程序一条条严格审查,派位一旦完成,马上对社会公布;

  大连市早在1986年就取消了全市统一组织的小学升初中考试,城区小学毕业生按学校划片采取“对口直升”的办法就近升入初中,实行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

  青岛为在2014年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将继续完善合理划分学区、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形式招生。

  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

  沈阳市从2006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全部按学区招生,一律不得招收“择校生”。

  哈尔滨目前已实行公办初中实行对口招生,将延续已有政策,并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工作纳入评价区、县(市)教育局工作的重要内容。

  杭州2012年就宣布实行“零择校”,从当年开始,所有公办初中、小学的招生信息全部“上网”,招生结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如有多余学额,一律通过“摇号”方式确定招生名单。

  南京在省内率先采取公开报名、电脑摇号的招生方法,把全市择校比例控制在10%以下。目前正在调研更为具体的落实举措,以达到教育部的要求。

  武汉市实行就近入学政策至今已10多年,接下来将按照教育部要求,在今年3月底之前细化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方案,并向社会公布。

  广州市各区基本完成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0%的目标。今年年初,广州发布《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中小学招生都实行属地管理、免试就近入学。

  济南市将继续实行“整体对口入学”的免试招生办法。严禁任何学校以综合测评、能力考查等形式进行入学前考试。

  成都2011年就正式出台并实施《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工作方案目前正在调研中,将于近期出台。

  西安市近年来在严格执行公办学校面试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实施了大学区管理制度改革,目前正在加紧研究制订更为完善的方案。

  长春市已经实现了每一所初中学校都有明确的招生范围,基本实现了小升初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实现了每名小学应届毕业生都有一个相对就近的公办初中学位。长春市将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形成并巩固一系列工作制度。

 

  成都市完善提升“五大兴市战略” 创新“四化一驱动”改革路线

  今后一个时期市委治蓉兴蓉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方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发展取向,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坚持以“五大兴市战略”为工作抓手,朝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奋力前进。

 

  总体战略

  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目标定位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 努力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城市

  工作抓手

 

  实施路径

  “四化一驱动”改革路线设计是一大创新

 

  (资料来源于:《成都商报》2014年2月26日)

 

  权威解读

  教育部孙霄兵司长:2014教育政策法制四件事

  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信2014年02年24日 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如何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如何依法治教?面对教育政策法制工作的种种问题,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为您解读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四方面工作。

 

  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推动高校章程核准工作,2014年6月底前完成“985”高校章程核准,年底前完成部属“211”高校章程核准,同时加强对地方高校章程建设的指导;

  发布并组织实施《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同时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等文件的落实;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健全试点高校交流借鉴机制,面向全国高校出台关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内部治理的指导性意见。

 

  加快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切实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教育权责关系,加强省级政府在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监督管理、提供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修改完善《关于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指导意见》,重点支持省级政府进一步扩大统筹权;

  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处理好政府与高等学校关系,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抓紧修改完善《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意见》,在考试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人才选聘、科学研究、经费管理、国际交流合作等七个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安排空间;

  探索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有效机制,调研起草关于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相关文件。

 

  全面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完成《职业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工作;完成《学前教育法》、《学校安全条例》和《教育考试条例》的起草工作;出台《教师申诉办法》、《学校未成年学生保护办法》、《〈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实施办法》、《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等一批部门规章。

  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并规范教育领域的行政许可行为,建立统一公开的程序;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创新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工作机制,推动建立教育部法律顾问制度,推动建立教育部行政复议专家委员会。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研究制定高校依法治校指标体系,推动直属高校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建立依法治校区域试点,试点建立中小学校、学生的公益性法律援助机制。

  积极开展教育普法工作,创新工作形式,建设全国性的学校法律服务体系,为中小学及其师生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

 

  全力做好教育政策研究和政策评估

  做好重大政策调研和政策实施的分析评估,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全面掌握国外教育动态,深入分析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趋势,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重点和举措。

  创新重大教育政策研究机制,推动建立政法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参加的教育部教育政策研究统筹协调机制,增强教育政策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更好地服务部党组决策。

 

  图说教育

  一张图看懂2.2万亿教育经费从哪来、用哪去

  腾讯微博2014年02月23日

 

 图说“中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数说“中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年中央财政学前教育项目经费投入500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1600多亿元。

  2011—2013年来,已投入36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400万人次。陕西、青海等省还全面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投入11亿元,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29.6万名。各地普遍制定了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2015年前将完成一轮全员培训。

  各地采取补助生均经费、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免费培训教师等方式,已经扶持6.9万所次,受益幼儿约1000万人次。

  截至2013年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园幼儿增长了918万人,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

  2013年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高等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已达739所,在校生规模达5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5.8万人,增长了近1倍。

  各地加快公办园建设,初步统计,已新建2.5万余所,改扩建3.4万余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4.6万余所。

 

  背景

  什么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国务院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省(区、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一是明确了未来三年学前教育发展目标,逐年落实了建设任务;二是围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等内容安排了一批工程项目,纳入了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予以保障;三是围绕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幼师培养培训、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提高保教质量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更好地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或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完善了督促检查和问责机制,健全了工作推进机制。为支持各地实施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起,国家启动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各地动态

  成都:政府首次出台行政规章规范学前教育管理

  中国广播网2014年02月12日 成都市教育局发布了《成都市幼儿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成都市政府首次以政府令形式出台关于规范幼儿园管理的行政规章。

  《办法》指出,成都市将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优先发展范畴,构建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以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为主的“两为主”学前教育发展格局,促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提出了未来几年成都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和路线图。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将“两为主”发展模式固定下来,这在全国还是首次。

  《办法》明确规定,成都将开展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定期发布学前教育年度报告。据介绍,2013年,成都市教育组织编制了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并对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学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实施监测,并将于2014年上半年发布首份成都学前教育报告。

 

  北京:将推广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入学考试制度

  中国网2014年02月14日 2014年,北京市将推进考试招生入学制度改革。在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框架下,以中高考命题改革为切入点,制定实施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

  同时,北京市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由去年的15%提高到30%。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推广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入学,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登记系统。规范特长生招生。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扩大高职学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此外,北京市还将标本兼治,促进科学系统减负。减少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统一测试,完善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评价制度和机制,加强减负工作宣传和督导。研究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重点建设30个学前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落实各级各类教育资助,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浙江:所有教师培训项目都必须配备专职班主任

  腾讯2014年02月17日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就进一步加强全省教师培训质量管理工作发出通知,强调要严格培训项目专职管理人员制度,严格参训纪律管理,严格培训承诺落实,严格学员学习过程评价。

  浙江省教育厅强调,要严格教师培训过程管理,严格培训项目专职管理人员制度,所有培训项目都必须配备专职班主任。要严格参训纪律管理,学员参训一般不予准假,确有特殊情况请假的,将在培训学时记录中扣除相应缺课时间。学员参训期间发生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应立即终止其培训,不予结业、不计学时(学分)。

  浙江省教育厅还提出,要建立参训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相互评价、相互制约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省级要成立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统筹、指导和实施对全省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质量监控。

 

  义乌:加大对民办园财政扶持力度

  中国教育报学前教育官方微博2014年2月23日 对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且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发放从教津贴,以后连续任教每满1年,每人每月增加100元,每人每月最高封顶500元。这是浙江省义乌市最近出台的扶持民办幼儿园政策的内容之一。

  为促进全市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今年1月起,浙江省义乌市将全面加大对民办教育的财政扶持力度。记者看到,义乌市政府新近制定的《义乌市财政扶持民办教育实施办法》具体包括民办幼儿园、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民办高中阶段学校、民办特殊教育学校,扶持政策分为升等奖励、学位补助、低收费补助、师资补助、基本建设投资补助、"五险一金"单位缴费补助等6个方面。

  目前,义乌市有民办幼儿园326所,在园人数6.06万人,占全市幼儿园在园总数的86.9%。按照实施办法,义乌市针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及标准还有:对在原有基础上升等或新办直接评级的民办幼儿园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省一级幼儿园奖励30万元、省二级幼儿园奖励20万元;按接收该市户籍幼儿人数和同级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30%标准进行补助;对保教费(不含伙食费)在每人每月150元及以下的民办幼儿园(每学期收费按5个月计),按上年末实际在园幼儿人数每人每年200元标准补助;对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和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均达到80%以上的民办幼儿园,按每班每年3000元标准奖励。

  此外,该市规定对民办幼儿园培养或引进市外在职特级教师的,任教期间按每人每年5万元标准对幼儿园进行补助;培养或引进市外在职高级教师、省级名师和教坛新秀的,任教期间按每人每年3万元标准对幼儿园进行补助;培养或引进市外地市级名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的,任教期间按每人每年1万元标准对幼儿园进行补助。

 

  成都:中考探索“二次考试”

  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24日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向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内容涉及“小升初”、中考等升学制度改革。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的传统中考制度有望被学业水平考试替代。

  意见稿提出,成都将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探索“自愿申报二次考试,考试结果择优记录”制度。考试命题将采取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必做与选做、书面考查与动手操作考查等多样化形式。高中招生时,将以初中毕业生人数和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各占50%权重分配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实行学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果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综合择优录取为主的招生方式,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权和考生选择机会。

  日前,教育部要求包括成都在内的全国19个大城市,尽快制定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按此要求,意见稿提到,成都将完善义务教育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免试入学机制,具体包括推行学区制招生,扩大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等举措。

 

  研究与评论

  2014年,中国教育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苏州大学教授 )

  2013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发表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仅文字多达723个字,而且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中,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的一次关于教育的表述,对立德树人、推进教育公平,对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从改革的方向到改革的重点、突破口等,阐述得非常清晰。蓝图已经描绘,方向已经明晰,号令已经下达。在2014年,中国教育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那么,新的一年里,我们可以期待和关注哪些问题呢?

  一、立德树人,有无新的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其实,《决定》中的“立德树人”就简洁概括了这一要求,并为接下来的教育领域改革指出了根本方向。

  从国内看,我们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从国际看,我们正迎接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洗礼。这样的洪流中,想要探寻和把握方向,并不容易。因此我们也能看见,这些年我们的教育重分数而轻技能,很少关注人的生命本身、人格的健全成长,更少关注如何有效建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体系,如何真正建设我们的共同精神家园。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的教育能不能把孩子培育成为美好的人?能不能带领我们走向美好未来?这些问题,令每个关心教育的人忧心忡忡。

  这一次的《决定》中,“立德树人”四字如同灯塔,指引着接下去前进的大方向。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全面布局、立体深入。首先要重新规划、调整我们的德育课程体系,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根本精神,润泽孩子的心灵,要用以积极心理学、实用健康学为基础的《生命教育》和以法制教育与习惯养成为基础的《公民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公民素质。当然,另一方面也需要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并辅以切实有效的学习机制,帮助教师发展专业,不断成长。教育部近日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规定教师收礼、有偿补课、体罚学生、骚扰学生等不端行为将受到相应处分。新办法的出台,就是其中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二、教育公平,有无大的进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目标,并且提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具体政策目标。

  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公平就像空气,如果真正公平,每天空气质量为“优”,人民可能并不会如何察觉,一旦不公平,就会成为雾霾,任何人都能感受到。教育公平的问题解决了,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就会提高,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促进教育公平,首先要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尤其是学校之间的差别,取消重点校、实验校的特权,在义务教育阶段内,所有的公办学校都该按照一个基本标准来建设。不仅是学校的建筑,更重要的教学基本设施,如计算机、图书、实验室、运动场等应该与城市的学校同一标准。

  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事情是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流动、轮岗。真正能够让城市学校、优质学校的校长、教师能够“沉下去”,让好教师真正能够下到基层,下到薄弱学校,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手段。这是一件涉及到学校文化传统,关系到学校、教师、学生、校长、父母等各方面切身利益,甚至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果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扎实有效地推进校长与教师的交流,能够让农村和薄弱学校有更多好校长好老师,必将从本质上提升教育公平,必定会取得推动教育公平的突破性进展。这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三、民间财智,能否受到重视?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14万所,在校生人数3911万。民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育资源的供给,提供了多元多样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育活力。

  但从总体来说,我国民办教育规模小、质量差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真正的民间资本并没有进入教育领域。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税费优惠、产权归属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不仅民间的资本没有进入教育,民间的智慧也很少进入教育领域,许多知识精英在教育之外。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引入市场的机制和第三方力量变革教育,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新思路。虽然教育领域不同于经济领域,不能完全由市场说了算,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民间力量的进入,如果没有市场力量的配置,就会缺乏活力与张力。

  长期以来,教育改革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改革。甚至有人说,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市场力量根本没有进入教育。此言虽然偏激,却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教育远离民间、远离市场,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经常面临诟病、遭受批评的一个原因。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迪,就是应该让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教育,应该让草根教改更深地进入课堂,应该让社会力量更好地进入评价。我们期待,在2014年,能够出台更好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领域,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参与投资管理;鼓励作家、书画家等社会精英走向学校。

  四、慕课浪潮,能否席卷大学?

  比尔·盖茨曾经预言:“以后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这些内容比任何单一的大学都强。”2013年,这一预言几近成真。

  继可汗学院之后,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的人工智能课程放在网上,吸引了19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人注册收看。包括斯坦福、普林斯顿在内的33所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建立了在线免费课程。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正式发布,包括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在内的中国首个名校联盟——九校联盟(C9)有望实现学分互认。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课堂的功能不再是知识的教授,而是评价与交流。“慕课”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道新风景。据说,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家选修“慕课”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

  鉴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学已经把自己的课程上线,而各个国家的学生也已经开始通过网络学习“慕课”,今后大学的课程证书比文凭可能更重要。今后很可能有人选哈佛的A课程,牛津的B课程,耶鲁的C课程,麻省的D课程,北大的E课程,用人单位则可能指定其中的一些课程组合而不再看文凭。

  面对“慕课”的汹涌而来,面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准备好了吗?2014,也许是关键的一年。

  五、减负困局,能否有效突围?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呼吁了多年,但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在全中国,最辛苦的、睡眠最少的是中小学学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有许多原因。第一是我们的考试文化与考试制度,完全以一张试卷定终身,一次考试决命运的做法;第二是我们的学科内容过深,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物理等学科太难,同时英语学习偏重语法等知识,效率太低;第三是我们的作息制度,使学生的睡眠时间太少。2013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重拳出击,对“如何走出减负困局”,避免“越减越重”之怪现象进行了连续关注。教育部在年末有正式出台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向社会征求意见。

  减负困局,能否有效突围?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和有关政策的出台,减负的力度自然会不断加大,但是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学科难度的降低,以及分层教学的普遍推广,也是减负突围的题中之义。2014年,我们期待孩子们的书包更轻一些,学得更轻松一些。

  六、就业难题,有无破解之道?

  2013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较2012年增加19万,创造历史新高,被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季”;另一方面,计划招聘岗位数的急遽下降,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尤其是没有背景的农村大学生的无奈现实,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许多农村学生中悄然蔓延。

  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原因非常之多。除了宏观经济的原因外,这里面既有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的不通畅和不及时,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单位企业的用人观念不正确等客观原因,也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热衷追求“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当公务员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等主观上的原因。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症结还是在于“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农村边远地区、微小型企业等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外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不愿到国家需要的重点行业和偏远地区就业;一方面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能更大程度匹配,另一方面许多紧缺行业、紧缺专业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明年的高校毕业生会超过700万人,再次刷新纪录。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新毕业的学生,加上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的毕业生,一起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这在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给本来就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14,如何破解就业难题,不仅是对各级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挑战。

  七、高中教育,能否创新变革?

  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思路非常清晰。相对而言,高中教育感到有些迷惘,改革的方向不够清晰。在2013年末民进中央召开的一个基础教育座谈会上,有高中校长谈到自己的苦恼:“做事越来越累,越来越没有乐趣。”也有高中校长谈到关于教师的“怪相”:只进不出(没有淘汰机制)、教育分离(无人愿意做班主任)、内混外捞(学校上课不用心,外面家教很卖力)、特而不教(评上特级不教书)、优犯众怒(大家不开心)。高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与矛盾。

  我认为,2014年高中教育是否能够创新变革,除了取决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外,高中教育自身的创新变革也值得期待。

  当务之急是化解高中债务问题。现在部分地区高中办学“吃饭靠财政,盖房靠贷款,运转靠收费”的情况比较严重,几千万甚至超过亿元债务的学校非常普遍,校长无法安心办学。目前至少有1600亿的高中债务有待化解。尽快摸清家底,帮助高中学校还清债务、轻装上阵,已经迫在眉睫。

  降低高中学科难度也是呼声强烈的问题。目前我们的高中课程标准太高太难,造成课时紧内容多负担重,必修课达到144个学分,远远超过国外50-80个学分的要求。只有降低难度,才能把大多数学生解放出来,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如此退一步才能进两步。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先修课程能否在高中推开?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分能否互换、学生能否互相转学?以学分制为基础的综合高中的建设能否试点运行?这些问题也是2014年我们期待看到的改革风景。

  八、高考改革,能否如愿试水?

  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联合调查表明,78.3%的教育局长认为,影响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考试招生制度”。如何充分发挥考试尤其是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如何有效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如何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的办法?这些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的改革任务。此外,如何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如何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的录取改革?也是高考改革必须破解的难题。

  目前,教育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制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上半年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即将正式公布。我们认为,高考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让高考招生更适合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更能够导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公平、自主、透明、科学、导向,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

  (摘自积学网2014年02月16日)

 

  大数据:带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的教育

  有两件事情总让职业选手郁闷不已:科技的未来,科学家们从来没有作家预测得准;而教育的大师又往往不是教育学出身的。如果2013年我们要凑出第三件,那就是:能够既准确预测科技还能准确预测教育的,这个人既不是学科学的也不是学教育的,这个人叫托夫勒。

  1970年,托夫勒写了第一本畅销书《未来的冲击》,在书中托夫勒不仅批评了以哈钦斯为代表的面向过去的教育、支持了以杜威所代表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教育,更创造性地提出了明确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做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迂回前行的人、敏捷的在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的人和在未来反复、或然性和长期的设想下的通用技能。

  43年后的今天,基于云、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等的成熟应用,托夫勒当年感性预知的理念性的东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信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东西,更是可捕捉、可量化、可传递的数字存在。于是从1970年到现在,教育悄悄发生了一场革命,教育革命一词,正是托夫勒最早所说,而今天,我们已经明确知道带来这场革命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大数据。

  我曾在各地反复提及“数据”与“数字”的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正在发生的这场教育变革与之前的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过是“数字”而已,后者却是“数据”——数据的集中以物联网、云计算等综合技术的成熟为基础,数据是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虑,它更能考量真实世界背后的逻辑关系。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美国从1997年以来的十多年,在家上学的人数迅速增长至超过5%,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和参与社区超过同龄公立学校30%以上,教育不再是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的事情,互联网的作用确实在增加、增大。然而,如果就此断言未来的教育会消失就错了。正如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教师的比例并不是减少而是大幅度增加一样,大量的信息垃圾的出现,反而需要更多的教师进行指导。未来的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会更加个性化和更加普及,只不过教师和学校的定义和内涵需要重新定位。

  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云技术和物联网的大数据是教育变革的技术推动力量。在向大数据时代、知识时代跨越的过程中,知识将无处不在。目前,仅就知识传播而言,教育资源正在经历的是平台开放、内容开放、校园开放的时代,这是前所未有的。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主流的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生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远程教育的提法将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等等。

 

  大数据的支撑作用

  传统的教育兴盛于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13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 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在美国宾州,有一个叫做EDLINE的网站,将学生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记录在网上,完成学生的日常GPA积累,这个网站的技术并不难,然而能够坚持下来的数据积累,对于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大学入学GPA非常重要。依靠这个GPA 再加上学生的SAT和ACT所提供的分析报告以及志愿者活动资料,就决定了学生的大学去向。

  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1999年,他去了印度的很多偏僻的乡村,那里的人既不懂英语、也没见过电脑。苏伽特•米特拉在孩子们经常聚集的街头的墙上装上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屏幕,配上鼠标,然后离开那里。几个月后,试验表明,孩子们无师自通,学会了使用电脑。在以后的十多年里,苏伽特•米特拉在印度、南非、柬埔寨、英国、意大利等地还进行了类似的以生物、数学、语言等为内容的教育实验。结果证明,在不需要老师或科学家输入逻辑和程序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这就是“自组织学习”。由此,苏伽特•米特拉对教育作了建构主义的重新定义: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

  认识到了“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那么,教师和教学机构的作用便要重新定位。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资源进一步开放,在线教育就不能仅仅是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络上,这样的做法也许更加违背学习规律。NMC(新媒体教育联盟)在做了相关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诸多人类的学习行为:社会学习、可视化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学习、讲授学习等,每一种学习方式,在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方面,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技术基础。换言之,技术既可能扩展人类的学习方式,也可能限制人们的学习方式。一旦有新的技术出现,这些新技术改变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模式,那么,人类的学习方式也会相应地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社会和资源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不用呆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学习,他们将会把自组织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

  美国新的在线教育的浪潮,那些拥有巨额粉丝的大学教授,轻易能够拿到数千万美金的创业基金,对于传统的大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是这个背景下,促动了大学改革的神经:再不顺应潮流,那么校园将不是最优秀教师的聚集地。然而,教育要想真正新生,不仅仅在在线教育上,而在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的功能,应该把低层次的和可拷贝的,交给大投入的电影模式去做,而未来,教师将成为教练,师生将走向训练场,如何从传统的篮球场,变成灯光幻影般用新技术武装的“主场”。

  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规训与教化在撤退,支持和服务在推进。教育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规训和教化。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本身就有逻辑推断和自组织的能力。发掘这种逻辑和自组织的能力才是正道。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学生得到解放,人力资本成倍地增长。

  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资源的缺乏,而是毫无天分的教师在错误的方向上还在“勤奋地工作”。教育界将“重新洗牌”,这也是我预测未来教育的一个关键词。苏伽特说“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我亲眼目睹着教育界的各种力量在重新洗牌。或许我们说“教育革命”未免言过其实,但是各种变化的确在更迭着。教学模式的多元并存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但是毫无疑问,新技术从外围给教师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新技术的应用又导致学生在心理预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这就从核心和内部促进着教学过程的转变。学生变了,不如以前‘好带’。这并不是坏事,在这当中,不知潜藏了多少机遇和可能性等待着有心之人去发现!”

  苏迦特的一个观点很具有代表性:“你能够想象和确认,你所教的和考核的东西,在今后20年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还管用吗?”为此,苏迦特分析,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是学生用的到和必须学的东西:“第一是阅读,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别真伪”,谈到数学,苏迦特说:“也许数学,将成为一种体育运动”。基本能力加每个孩子特长的“体育运动”,构成了苏迦特心目中的未来教育,这种体育运动也许是数学,也许是领导力、是音乐、美术和篮球。数学也许是每个孩子的体育运动,也许是一部分专业运动员的体育运动,但大数据时代的数学,将不会是教育的基本标准和指向。

  大数据时代给人最大的难题正如托夫勒所说,来自信息过载所带来的“信道危机”。在单一的信息来源情况下,比如高考的分数、固定的复习资料,教育最好的办法是重复吸收那些经过筛选的编码信息。中国湖北省和河北省的两所重点中学,在旧的教育体制下,非常成功地迎合了高考的指挥棒。大家应该注意到,这些中学的模式只适合信息闭塞的情况,不大适合北京上海等信息过载的城市。在以网络技术无限广阔的应用所带来的大数据信息压力时代,如何搜索、阅读、辨别信息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化,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经不可抗拒地推送到了我们面前。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围观?等待?抵制?显然,这些都是下下之策,只可能被浪潮击垮。唯有掌握良好的“冲浪”技术,具备相应的预判能力,我们才能逐浪前行,甚至在浪尖上优雅起舞。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建立教育的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工作,设立各种“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一对一的“E课堂”教学实践……这是一系列不断加码的举措。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准备,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和理念超前。当一些概念、一些观点第一次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带来的撞击不仅仅是“洗脑”时的泥沙俱下,更多的应该是“醒脑”后的深度思考。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利用大数据将“信息过载”的难题转变成为个性化的教育。例如,同样的一门课程,如《网络工程》,在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管理学院,巨大的知识推送和资料,如果假借大数据应用的推送,给不同的要求的学科完全不同的内容推荐,即使面对同样一个学科的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也会针对性地给出对应的学习策略。人类以往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在大数据背景下并不会发生变化,而学生们却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得出个性化的指导和无穷无尽的资源配套。

  失去了知识垄断性的学校,剩下什么呢?是教堂?是厅堂?是弄堂?还是食堂?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学校确是会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正如电影院和电视机在初期竞争的时候水火不相容,而成熟以后会各得其所。颠倒课堂提供了一种学校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共存的新模式,事实上,学校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的机会。

  (文章来源于虎嗅网)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