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信息
袁贵仁: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3年02月01日 在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讲话强调,教育科研要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过程中发挥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重要功能,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是明确任务,突出教育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务地方、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宣传先进理念,回应群众关切,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求真务实,不断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增强大局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高度重视成果转化。
三是加强领导,营造有利于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改革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科研队伍。
他希望教育科研系统抓住机遇,勇于担当,努力成为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理论的“思想库”,成为提出政策建议、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成为开发教育策略、服务教育实践的“设计师”,成为引导教育舆论、更新教育观念的“宣传队”,努力开创教育科学研究新局面。
教育部:义教入学严禁与“奥数”等挂钩 将设曝光台
中国新闻网2013年02月22日
□加强对各校招生行为和招生过程监控
□各地须设立投诉电话和举报网络平台
□对监管不力者将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启动“学校减负万里行”组织专项检查
□会同工商总局加强培训机构审批监管
□引导家长不盲目让孩子上“奥数”班
□设曝光平台约谈省级教育部门负责人
教育部02月21日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治理“奥数”缓解升学压力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主持座谈会并讲话。他要求,一是规范入学秩序。要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实行“阳光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教育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各学校招生行为和招生过程的监控。二是完善举报制度。各地要设立专门的投诉电话和举报网络平台,受理社会对学校将“奥数”同招生挂钩等违规办学行为的举报,对实名举报的此类问题要及时进行核实查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如仍有学校违反规定将“奥数”与入学挂钩,要严肃追究校长责任。对辖区内学校监管不力,存在“奥数”同入学挂钩等违规现象的,要严肃追究相关教育部门负责人责任。四是开展督导检查。春季,作为“学校减负万里行”的一项内容,各地要将“奥数”是否同入学挂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教育部将进行抽查。五是加强社会培训机构监管。教育部将支持民办教育协会发布校外培训机构行业自律公约,还将会同国家工商总局研究制定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前置审批办法。六是全面加强宣传引导。要让有关要求家喻户晓,大力宣传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引导家长形成“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孩子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的观念,不盲目让孩子上“奥数”培训班。
教育部将于近期就规范义务教育入学严禁与“奥数”等培训挂钩问题专门印发通知,并将在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媒体设立曝光平台,对查实的问题进行点名曝光。对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教育部将对省级教育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在媒体刊登约谈信息。
教育部等专题协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工作
网易2013年02月05日 近日,教育部、团中央的有关部门就贯彻落实《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深化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专题协商,确定工作重点:一是在摸底结对工作方面,各级教育部门和团组织共同开展以县为单位的摸底统计工作,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并动态更新。二是教育系统大力支持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者到学校开展关爱志愿服务,学校将从活动时间、活动场地、七彩课堂服务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各志愿服务团队将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开展志愿服务,抓好安全管理,确保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协调有序开展。三是教育部门将鼓励支持在岗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各级团组织将加强骨干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动员青年党员、团员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关爱行动。双方还就联合开展主题活动,加强督导调研等工作进行了协商。
中国9省市中职生学费全免 全面免费乃大势所趋
凤凰网2013年02月21日 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职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山西、江苏、福建、重庆、青海等9个省市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免学费资金由财政补贴职业学校,补贴标准每生每年从2000元至4800元人民币不等。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实现免费入学后,学生就学成本明显降低,促进了教育公平,中等职业教育全面免费是大势所趋。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亟需高质量的各行业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据统计,中国已建职教集团约700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50%以上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
中国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生2200多万,占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近一半;高职学生近1000万,占高等学校在校生40%以上。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也进一步深化,开展“技能+知识”考试方式试点的院校达近500所、招生100余万,为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试招生制度积累了经验。
新政解读
凭借好制度管好用好教育钱
——财务管理者细说新修订的中小学和高校财务制度
中国教育报2013年02月21日 为适应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新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
适应时代要求,新财务规定与时俱进
把国家给的钱管好、用好,是学校财务管理的第一要务。“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分别实施十多年的中小学财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据参与新财务制度修订工作的山东省教育厅齐鲁高级会计师介绍,新颁布的中小学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旨在适应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并遵循去年新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相关要求制定。
2000年以来,我国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在部门预算管理、国库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支分类改革、“收支两条线”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形成一系列制度规范。本次新规定的修订,遵循了这些规范和要求,反映了相关的财政管理改革成果。
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16.3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93%,其中中小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28万亿元,占各级各类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的69%。
校长要会理财,做财务管理第一责任人
针对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中小学“校财局收”、“校财局代”,学校财务主体地位受到削弱的情况,本次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特别强调了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强化了校长在财务管理中的责任地位和主导作用,明确中小学校以校为单位进行会计核算,以期纠正目前少数地方将区域内多所学校作为一个单位进行核算的问题。
对此,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校长堵琳琳感觉责任更大了:“从1200元到1400元再到1800元,伴随着学生人均公用经费的快速增长,校长有责任用好这些钱,为师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校长大多出身学科教师,学习财务管理知识非常重要。新制度对校长合理使用资金有约束,有监管指导,校长的专业化管理水平需要提高。
上海市教委财务处调研员陈永年从事财务管理工作20多年。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仅有10多元。而如今,这一数字已经提高到500元之多。陈永年认为,校长不仅要重视教学,更要重视财务管理,如果一个校长不抓财务管理,那就是失职。
“去年某地学生自带桌椅上学的报道曾一度引起关注。学生自带桌椅,在十多年前可以受到表扬。但在如今,出现这样的状况,就要看看是谁的责任了”。湖北省教育厅研究员胡喻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例说,国家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是有保障的,桌椅不足,学校要申请专项经费。
规范化精细化,财务科学管理有章可循
在甘肃陇西县菜子镇南二十里铺学校校长汪伟彪看来,新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可操作性增强了。如对于中小学校的经营活动,以前不提倡,但没有明确规定,新规定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对于教学点的预算编制,以前有的地方单独编制,有的由管理部门代编,有的纳入隶属学校编制,做法各不相同,本次修订明确规定,“教学点纳入其隶属学校统一编制”。
来自重庆市教委的陈忠飞副处长认为,新制度强化了中小学校的预算管理,规范了中小学的收支管理。如规定中小学校严禁设立“小金库”,严禁账外设账,严禁公款私存;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应当发生经营支出;公用支出不得用于教职工福利等人员支出;项目支出应当按照规定专款专用等。
据了解,在资金管理方面,新制度完善了中小学校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特别增加了结转的概念,提出对财政拨款与非财政拨款的结转、结余实行分类管理,强调中小学校应当加强事业基金的管理,并明确规定专用基金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同时,取消了医疗基金,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提取修购基金。
权威发布
报告显示上海香港教育公平性名列前茅
人民日报2013年02月14日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2月11日发布了一份教育报告,报告在对74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学生学业表现和公平入学的相关数据进行打分和对比后发现,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例如上海和香港,不论是学生学业表现,还是就学公平方面都名列前茅。而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尽管学生学业表现处于高水平,就学公平性的得分却相对较低。
报告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建立完全公平的教育环境,让出身背景不同的学生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因此,出身背景与学业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以经合组织国家为例,在对这些国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社会背景打分后显示,出身于较低社会和经济背景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被定义为“差”的几率是出身条件较好学生的两倍,两者之间存在超过两年的教育差距。
但是,该报告的评比结果显示,社会背景和学业表现的关系并非完全无法打破。在评分榜上,中国上海、香港,以及芬兰、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学业表现(以阅读能力为例)和教育公平这两个指标都名列前茅,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值。其他国家两者兼顾的能力较为逊色,例如在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学生学业表现高于平均值,但教育公平性却低于平均值。
经合组织教育部门的主管施莱歇尔说,上海和香港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出色表现得益于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分配较为均衡的教育资源。目前在一些西方国家,例如英国,教育资源分化、教育不平等已经成为一个大障碍。“教育领域的贫富分化非常严重。” “整个社会对人的要求提高了,这对没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的学生非常不利。”
英国教育公平性低,首先源自根深蒂固的社会不公。英国是全球唯一的还保留贵族身份世袭制的国家。英国从中学开始就设有私立寄宿制贵族学校,如著名的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大学同样有精英名校与普通大学之分。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去年11月,由英国教育慈善机构萨顿信托所做的一份调查发现,有31%的英国精英阶层是牛津或剑桥的毕业生。
其次是经济的原因。长期以来,英国大学学费昂贵,近年来仍在不断攀升。3年的大学学费要花掉约3万英镑,这个数字显然非一般家庭所能提供。因为英国就业者一般年收入中位数只有约两万英镑。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公立中学教师不会鼓励本校优秀学生报考名校,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名牌大学主要是由私立寄宿学校的毕业生报考的。
近年,因为经济衰退,为紧缩财政开支,英政府又在对公立学校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化改造,引起师生强烈不满,大学教师甚至成立了“保卫英国大学协会”与政府抗争。
经合组织的报告认为,正确有效的政策和实践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公平状况。教育公平政策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在相同的平台上开展竞赛,尽管出身环境让一些学生一开始落后了,无法享受到其他学生享有的优越条件,但政府和教育系统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后天机会。
各地动态
沈阳教育局网上开“公益学堂”叫板寒假补课班
中国在线2013年02月04日 今年寒假前,沈阳市教育局在向社会公布严禁学校及在职教师利用寒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严禁在职教师推荐学生去社会办学机构上课、严禁在职教师参与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或其他个人组织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有偿补课等禁令的同时,又在网上开通“公益学堂”,组织优秀教师直播授课,为学生免费提供优质辅导课程。
“公益学堂”每天8点30分开课,中午12点下课。学生在观看讲座的同时,还可以随时与授课教师进行语音互动,教师进行现场解答。今年“公益学堂”的授课科目为数学,面向初一和高一学生,以上学期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主要内容,担任辅导讲座的授课教师均为沈阳市优秀数学教师。讲座以章节为单位,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和讲解,以帮助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对已学内容进行有效复习,为新学期打好基础。每次“公益学堂”直播3天后,学生还可以登录沈阳网络教育电视台专家在线栏目,随时点播收看。
厦门基础教育"领跑"全国 满意度列38重要城市首
《厦门日报》 2013年02月19日 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厦门基础教育满意度位列全国38个重要城市之首。
去年厦门教育在全省至少有四个“率先”:率先统一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经费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必需经费;率先实现中职教育全免费;率先完成“校安工程”——所有在2002年底前动工的厦门公办中小学校舍,全部得到加固,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率先完成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即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所有小学和初中学校都要达到规定标准。此外,去年,厦门把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每生每天的补助标准从4.5元提高到8元,也是全省最高的。
福州探索实践“幸福教育”
新华网2013年02月16日 福州市教育局提出探索建立“幸福教育”模式,促使师生共享校园生活乐趣,提高校园工作、学习、生活幸福感。
福州市将重点围绕鼓励引导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改进教师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感受;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加强学校人文建设,构建师生心灵家园;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等五个方面引导学校师生主动创造、生动体验“幸福教育”。同时,福州市将广泛开展创建“美丽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群众性体育、艺术活动,开展“寻找我的微幸福”体验活动。引导学校通过工作探索,逐步形成学校“幸福教育”小环境。另外,福州市还将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制度,突破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标准,为学生搭建感受成功、感悟幸福、健康成长的学习和成长平台。
浙江小学升初中新政禁止任何形式考试
中国新闻网2013年02月19日 浙江省教育厅召开改进“小升初”招生工作新闻通气会,从今年起,浙江省禁止任何形式的与“小升初”招生相联系的学科知识考试,“小升初”将不再允许进行与入学相关的学科知识笔试与面试。
小学升初中的招生,一直是许多家长挥之不去的头等难题,而其背后则是屡禁不止的择校乱象。为此,不少小学生家长为给孩子找一所“适合发展”的好学校,让孩子从上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上奥数班、培训班,为挤进优质初中学校做准备。而同时,一些地方、一些初中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拼抢生源,反过来又加重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为了让孩子们能真正睡得安生些,学得快乐些,此次省教育厅分别对公办初中学校和民办初中学校招生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要求公办初中学校招生做到“四严格”,即严格做到就近入学,严格做到免试入学,严格实行平行分班,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招生。
要求民办初中学校应在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用好办学自主权,应立足于当地招生,应实行免试入学,应坚持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鼓励民办初中学校积极采用面谈加摇号等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方式开展招生。
据悉,此次“小升初”招生意见要求民办初中学校始终贯彻公平公正和共开透明原则,在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鼓励民办学校积极采取面谈加摇号等方式招生。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说:“面谈不是面试,面谈着眼点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向;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面谈内容不得涉及学科教学内容,不得凭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招收学生,要避免把面谈搞成面试。”
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政策出台后的监督力度。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用“疏”和“堵”两个词概括了对公办初中学校和民办初中学校的招生工作的监督方式,而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方红峰也在回答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了“公平透明”,当问及违反招生政策的处罚力度时,方红峰表示希望大家拭目以待。
调查显示:广西超过六成的青少年没去过少年宫
人民日报2013年02月05日 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共青团广西区委日前完成的“广西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研”显示的状况却并不乐观:广西青少年社会教育总体上存在资源不足、经费缺乏、设备老化、师资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据调研组组长、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郭云涛介绍,他们从广西14个地级市中随机抽取了6个市,调研收回问卷1224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200份。从统计数据看,校外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公共剧场或电影院、纪念馆等是青少年课外较为青睐的场所,而到过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宫、科技馆等场所的比例则比较低。
“数据表明,参加过公共场馆活动的青少年在性格行为特征和人际交往维度上均高于没有参加过活动的青少年。”郭云涛说。
根据调查,半数以上青少年至少参加过一次各类公共场馆和学校组织的活动,近50%的青少年上过至少一种校外培训班,但去过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的比例却只有32.8%,这实际上与青少年宫发展严重滞后有很大关系。
“只有个别城市的青少年宫拥有充足的活动场地和相应设施,大部分市县甚至连办公场地和培训教室都很紧张。”郭云涛说。此外,其他公共场馆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南宁、桂林、柳州等主要城市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场馆资源相对丰富一些,但其他市县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
除了硬件建设上的诸多困难,广西青少年社会教育事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不容乐观,部分市县青少年宫整体人手不足、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等现象非常普遍。
从调查来看,1/3的青少年生活在农村,超过70%的家庭经济水平为一般或贫困,50%左右青少年父母的社会地位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西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城乡不均衡现象。
“总体来看,广西各地青少年宫的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整体硬件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共青团广西区委书记白松涛说。青少年服务项目存在的主要困难包括资金和人员不足、设施设备老旧而无法开展新活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对外宣传不足等,而关于青少年宫自身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则集中在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支持和专业人才、体制束缚而难以创新运营模式、服务项目缺乏竞争力等方面。
2013年贵州将压缩5%行政经费用于增加教育投入
中国青年报2013年02月04日 贵州省将在2013年压缩5%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全省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这项厉行节约的措施被列为重点办好的10件民生实事之一,写进了今年贵州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项政策将在贵州全省的行政单位和参公单位实施,以各单位2011年度决算金额为基准,按5%的比例计算出实际应节约的开支,“具体金额正在计算,重要意义是让每个单位都拿出支持教育的实际行动。”
最近3年,贵州省的教育开支都是财政预算的“第一大户”,每年增长的幅度都远远超过法定增长,今年再节约5%作为教育投入,显示出全省上下支持教育的态度和决心。按照计划,这笔节约下来的经费将投入贵州教育“9+3”计划,即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的目标是到2015年,以县为单位,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8%以内,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以上,办学经费得到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办学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
环球时讯
新加坡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三举措
新浪网2013年02月17日 为了对中小学的教学管理、教学结果和教学过程等进行监控与评估,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多种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全国教育质量检测评估制度有校群督导制度、全国统考制度和卓越学校模式。
校群督导制度:发展、指导和监督学校领导
新加坡的校群督导是一种教育官员,一般是从有威望的、管理出色的中小学校长中选拔出来的管理人员。新加坡教育部以地域为基本标准把全国分为东、南、西、北4个区,每个区分别由教育部学校督导司的4位副司长负责。每区又分成7个校群,多数的校群都包括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小学、中学、初院/高中),校群就是由校群督导负责管理的。
校群督导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指导和监督学校领导的工作,确保学校的有效运行。同时,还要确保校群成员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分享与合作来提高每所学校领导团队的能力和水平。新加坡校群督导制度通过对学校的管理方面进行监控,保证了学校领导对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重视和贯彻执行,同时有利于监督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真正服务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全国统考制度: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
从2004年起,新加坡教育部扩大和放松学校的排名系统,不再只根据考试成绩排名,但学生的考试成绩仍作为学校排名的重要指标。新加坡依据统一的考试标准对全国学生进行整体学业水平的考核,能有效反映其教学质量。
新加坡小学的学制为6年,学生在小学4年级末进行分流考试,根据他们在英文、母语及数学方面的表现,并结合期中和期末以及平时成绩,分别进入适合他们学习进度的学习序列。学生在小学的最后一年参加小学离校考试,考试的科目仍然是双语和数学。在2012年,新加坡一共有48333名学生参加了小学6年级会考,这些学生中,有97.6%被评定为适合进入中学。
新加坡在初中阶段有两项全国性考试。一项是普通教育正常级水准考试(GCE“N”),这是为正常班学生在学满4年后参与的考试,其目的在于为成绩较差的正常班学生颁发与其学业水平相称的资格证书以及据此筛选比较优秀的学生留读一年后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GCE“O”)考试。学生如果想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则要进行新加坡中学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新加坡剑桥教育证书高级水准会考(GCE“A”)。
全国统考制度为具有各种不同能力和天赋的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并提出恰当的要求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全国性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保持了考试的效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比较和监督。
卓越学校制度:有助于鉴别和奖励各类学校
新加坡卓越学校模式是以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的卓越模式为模板,移植到新加坡教育领域的管理与评估模式。卓越学校模式的评估实行的是学校每年进行校内自评,而教育部组成的评估组成员每5年一次对学校进行校外鉴定。
卓越学校模式的框架分为9项评价内容,并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运作过程”和“成果”,各占50%,总分为1000分。“运作过程”着重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资源分配,包括领导(100分)、人事管理(90分)、策略(70分)、资源(115分)、以学生为主的各种程序与活动(125分)。“成果”部分即人事管理的成果(80分)、行政管理的成果(60分)、合作和社会贡献的成果(60分)、各项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成果(300分)。“成果”由“运作过程”得来,“运作过程”通过“成果”的反馈而得到改进。新加坡教育部每年将评估的结果公布在媒体上。
新加坡教育部为了激励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及取得良好成效,设立了教育激励机制——“学校奖项总蓝图”,以奖励那些努力为学生提供全人教育,使他们能够达到教育预期的学校。“学校奖项总蓝图”由3个不同层次的奖项组成,分别是初级奖项、中级奖项和特级奖项。其中,特级奖项包括优异学校奖和更高一级的卓越学校奖,而后者也是新加坡最高和最负盛名的奖项。卓越学校奖或优异学校奖有效期为5年,在5年内如果学校表现不好,经过重新评估后将失去这一荣誉。
卓越学校模式作为学校问责的一种工具,有助于鉴别和奖励各类学校,也有利于家长和学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受到了监控。为此,新加坡教育部还开发了一个交互式系统的网络平台,家长和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得学校的实际排名和成就介绍,从而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调查与研究
实验区试水教育综合改革
——7块“实验田”收获了什么
2013年,改革仍是教育的主旋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为今年教育部“一号文件”的主题。综合改革从哪里入手?从2008年开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先后与杭州市下城区、成都市青羊区、大连市金州新区、深圳市南山区、宁波市鄞州区、宁波市北仑区、重庆市九龙坡区等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进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几年来,这些“实验田”收获了什么?这“摸着石头过河”中引路的“石头”,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一:“组合拳”打开新局面
当下,异地高考是最热的话题之一,“围墙内”和“围墙外”的利益群体博弈正劲,人们不由感慨:现在,“教育问题”越来越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了!就拿异地高考来说,牵涉到我国的户籍制度、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绝非一个“教育部门”能够解决。
是的,经过30年的探索,我国教育领域的单项改革已基本完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无论是体制改革还是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无论是校车安全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不再是某个学校、某个部门“一己之力”所能完成。不同群体的诉求,越来越难以用简单方法应对;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实施中有时尴尬地遇到“水土不服”;一些“自下而上”的改革,在推动过程中阻力重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有着意味深长的含义,教育领域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教改步入“深水区”,意味着改革的“综合化”。
“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是大势所趋,从世界范围来看,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分别遭遇挑战和困境后,统摄整个区域的系统改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分析说:“这就要求统筹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协同推进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经费投入制度等的改革,把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综合改革从哪里入手?自2008年5月起,中国教科院在全国东中西部选定杭州市下城区、成都市青羊区、大连市金州新区、深圳市南山区、宁波市鄞州区、宁波市北仑区、重庆市九龙坡区7块“实验田”,与当地政府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什么是区县?袁振国向记者解释道,行政区层级太大了不好掌控,太小了不解决问题,以区县为主容易协调,有利于集纳各种资源,实现区域推进。
几年下来,效果如何?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以前,青羊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即使教育部门给予涉农学校优惠措施,但因牵涉方方面面,一个部门总是力有不逮。综合实验区建立后,青羊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教育、财政、人事、发改、规划、建设等各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教育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发改部门将教育现代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部门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近20%;规划部门统筹学校布局调整,确保“住宅小区建到哪,教育服务设施就提供到哪”……
“组合拳”打开高效协作新局面。“2012年,我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差异系数为0.125,均衡化水平居全省、市前列”,青羊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李泽亚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
启示二:集团化办学辐射优质资源
在基本解决“上学难”的今天,“上好学难”成为新的课题。如何不再为孩子择校挤破头?“名校集团化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是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的重要路径”,中国教科院副院长曾天山说。
“名校集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司,而是以优秀学校为龙头,对集团内学校实行统一调配管理,建立优质教育一体化办学的“学校联盟”。
不久前,杭州市下城区的长寿桥小学50周年校庆现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的出现,让现场一片沸腾。其实,马云并不毕业于长寿桥小学,而是毕业于中北二小,但中北二小在名校集团化发展中并入了长寿桥教育集团。
几年来,长寿桥教育集团经历了一系列“裂变”,曾先后将多所小学并入,成立了长青、凤起等校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长青分校渐渐壮大,更名为长青小学,并从长寿桥教育集团这个“母体”中剥离,成长为一个新的教育集团——长青教育集团学校。新一轮的循环开始了,如同细胞成长分裂一般,这个新的教育集团,又开始吸收薄弱校,将名校的优质资源传播开去……如今,下城区共组建29个教育集团,涉及90个校区,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公办中小学已经实现“零择校”。
类似的举措在宁波市北仑区,依托区教育局直属幼儿园探索幼儿园集团化发展,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目前拥有6所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幼儿园、2个教学点和1个亲子中心,在多元与融合中为每个园所的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重庆市九龙坡区在中学探索实施“1+N”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即1所高完中与3至4所单办初中结对,在全区中学范围内培育了6个共同体,促进了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置、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初步均衡,为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的有效衔接创造了良好条件。
启示三:教师交流均衡城乡师资
师资是教育均衡的核心要素,当下,“择校”越来越表现在“择好老师”上。消除城乡教育不均衡,需要做许多努力,实验区通过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流动制度可以促进城乡教师深度融合,从而促成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
在成都市青羊区,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倾斜机制、校长任职交流互动机制、教师流动机制和评优评奖晋级的导向机制,先后派遣20余名城区学校校级干部到涉农学校任职,全区常年有100多名骨干教师在涉农学校服务。如今,教师在校际间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从2008年起,全区已有625名教师实现跨校交流。还有一大批城区学校的优秀教师到三环外学校任职、任教,大大提升了三环外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的比例。青羊区还通过交换、跟岗等模式,不断提升涉农地区教师教学水平,具有本科学历的涉农地区教师由5年前的23%提升到现在的87%。人才的顺畅流动,得益于青羊“区管校用”的教育人才管理制度,确立了“行政干部能上能下、教职工能进能出、专业技术职务能升能降”的新型用人模式,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在宁波市鄞州区,大力实施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形式包括城乡学校教师对口交流、镇(乡)内教师定期支教、名师巡回讲学和带徒指导、名师论坛、校长交流和优秀校长支教、干部交流等。5年来,参与交流的校长和教师人数已达718人,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启示四:国际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教育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不同国家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交流合作、碰撞融合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可以说,教育国际化既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向。
“有些实验区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开展国际论坛,开设国际课程,进行学生交流等,其经验值得肯定。”袁振国说。
7个实验区中,大连市金州新区定位于“多元开放、国际融合”,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建立友好学校、教师境外培训、推进双语教育、开设国际课程等方式,有力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实践。“目前,全区共引进外籍教师300多名,60%的学校开设由外教执教的课程,有26所学校与海外13个国家的学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先后有千余名师生赴国外研修学习”,大连金州新区教育体育文化局局长高奇志说。
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市南山区推进教育国际化实践敢为人先。目前,全区所有57所公办学校都与国外学校缔结姊妹学校,22所学校成为国际学校联盟成员单位,1000多人次的校长、骨干教师到海外进行中短期培训交流。
教育国际化不是形式,更不是口号。金州新区和南山区的教育国际化,有力促进了学生多元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特色化建设,助推了区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成为区域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教育改革实际上是在‘带着镣铐跳舞’,改革者受到了既定目标和现有模式的限制,又可以依据自己的智慧和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变革路径,实验区的经验值得借鉴。”袁振国说:“当一朵朵注重内涵、科学发展的浪花汇集成一条澎湃的河流时,全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必将浩浩荡荡、势不可当。”
(摘自《人民日报》 2013年1月31日)
2012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3年02月26日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取得显著成绩;教育研究紧扣时代脉搏,加强理论创新,服务教育决策,回应百姓关切,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一、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部署了一系列改革试点。2012年这些改革试点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亟须进行顶层设计、深度推进。
(一)教育改革面临新形势,亟须新设计。
有学者指出,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从满足生存型社会的需求转变为满足发展型社会的需求,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改革的基本政策取向,制度设计、创新与供给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发展的场域格局要求对教育改革给予整体考虑、系统设计:一是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内部的系统性;二是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外部的关联性;三是更加注重解决好教育改革的整体性。因此,教育改革应分类指导、全面展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二)在改革中坚守教育的基本伦理价值。
教育活动是有基本伦理价值的,能否坚守这些基本伦理价值,关系到改革能否成功。学者普遍认为,对教育改革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改革有没有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有学者以公立学校为分析单元,指出公立学校的基本伦理价值是公共性;如何坚守公立学校的公共性,维护学校的自主性,处理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的关系,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基层创造依然是教育改革的生长点。
基层创造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基层创造,教师是关键。学者从改革主体及其权利的视角提出,要把作为普通参与者的教师切实放到“教育改革的主人”位置上来,为他们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性提供广阔空间。还有学者强调,基层创造,文化是支撑,要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校进行改进,创建相应的文化体系,提高改革和文化的吻合度。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全面把握城乡教育一体化内涵特征。
学者们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内涵特征形成了初步共识,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在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取向下,打破城乡教育二元格局,统筹发展城乡教育;通过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以及教育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得城乡教育互相联结、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城乡教育一体化表现在,城乡教育目标上共识、观念上互通、地位上互认、资源上共享、责任上共担。
(二)科学规划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财政和管理体制。为此,有学者指出要改革目前重心过高的财政体制,让基层政府有能力进行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设;要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体系,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要素合理流动和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要在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夯实农村教育发展基础。还有学者提出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建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三)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两大要素。
满足“就近入学”和“接受高质量教育”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的两大基本要素。有学者提出立足农村实际,“整体规划”和“有序调整”农村中小学数量与规模的政策建议,呼吁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考虑;观照科学化、民主化和道义化的三重价值,以实现“效用最优”、“满意度最大”和“底线公平”。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重点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变革取向。
有学者指出,学有优教,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以课程为切入点和落脚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成变革的首要取向。要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以国际视野和标准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二)探究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学者普遍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对创新型人才应有素质的科学认识。有学者指出,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表现为创新人格、创新行为与创新业绩。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由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创造后期等5个阶段构成;营造创造性环境、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活动课程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创新模式、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是3种有效的培养模式。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和路径选择。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着认识滞后、制度缺失、资源不足、环境失调等四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一要通过无缝衔接的方式,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二应充分利用和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力,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技术驱动和支撑,营造文化氛围。
四、新时期德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社会急剧变化、价值取向多元,给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一)价值教育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价值教育的定位上,有学者指出培育良好的、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是价值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也有学者认为价值教育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指向。在对价值教育的理解上,有学者认为价值教育是有关培养正直的、真的、有良好品格的人的教育;也有学者认为,价值教育还应肩负起传承人类基本价值、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整合优秀传统价值、注重职业价值观的养成以及提升人们的价值理性等使命。
(二)生活德育的论争依旧。
有学者认为,“德育生活化”模糊和倒置了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其基本主张也偏离了德育内容,淡化了德育目标,遮蔽了德育反映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的本质要求。也有学者在分析生活德育论存在不足的同时,对其在反思与建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的研究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还有学者指出,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
(三)提出德育走向的新主张。
针对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实践理性德育的主张,把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关键,将意志的自律视为德育的根本指标。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会有新的走向: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将改善德育的课程内容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
五、高中教育定位变化的现实需要与历史必然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重新定位成为共识,但如何定位却有交锋。
(一)高中教育要与高等教育衔接。
加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连续性及其衔接,将符合条件的高中教育定位于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有学者提出,高中教育应增加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学术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高中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可能性,为能够上大学的高中学生做好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
(二)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有学者以“全民终身教育”理念为立论的基点强调指出,讨论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主要不是看大学希望准备什么,而是看学生在成人以前应该得到什么;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合格人才,更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走向普及水平的高中教育是一种大众的、基础的教育,它的性质和功能与精英性质的高中教育有着本质区别。有学者指出,现有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都不应该把普职界线划得非常清楚,应该强化对学生开展普职融通教育。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研发“宽基础”、“按照个性潜质”分化规律展开的综合高中课程体系。
六、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2012年1月1日,《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有力推进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
(一)合理设计大学内部组织结构。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关键是要设计好合理化的大学基层组织架构。有学者认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需要解决好学术组织与管理组织之间的矛盾:一要进一步降低管理重心,扩大院系自主权;二要充分发挥教授在学院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建立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的管理机制。
(二)厘清大学章程的制定原则与程序。
大学章程是大学的“宪法”。学者普遍认为,作为大学的“宪法”,大学章程的制定和实施应该基于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原则,按照一定程序推进、规范和保障。为使大学章程真正落到实处,最根本的是要以法律的形式将学校章程的规定具体化、权威化。同时,章程制定应兼顾教育改革过程与改革成果规范的统一。
(三)去行政化是建立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先决条件。
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行政化”的实质,是大学组织内部的行政权力“化”成了政府行政权力“链条”的末端。解构这种组织制度,必须依托政府,通过调整现有的对大学进行控制的组织制度设计及资源配置方式,给予解决。有学者认为,建立服务型行政是去行政化的突破口。
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动因和推进策略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动因和现实意义。
学者们指出,教育规划纲要赋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的内涵,体现了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重要作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于回答三方面问题:一是为国家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技能型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二是为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建立一个合理的结构;三是为解决高考的“独木桥”问题。
(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与有效衔接。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是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有学者指出,应重点做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10个方面的衔接。也有学者认为,课程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课程内容的一体化不仅要实现内容要素的横向贯通,也要形成职业教育不同学历层次的纵向衔接。
(三)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建设。
完善职业教育法制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依法办学、依法管理,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当前重点建设的国家制度应包括:《职业教育法》修订,校企合作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经费投入保障和学生资助制度,集团化办学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督导评估制度,就业准入制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等。
八、教师发展的实践取向
2011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该标准提出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引领了教师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方向。
(一)强调教师实践性知识。
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教育的实践本性,对理解教师实践知识的性质及其构成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具体谈道,当今诸多国家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契机,将信息化成果运用于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情境,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其经验值得借鉴。
(二)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在全球性教育变革浪潮中,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向。有学者结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等国“实践中之理论”取向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项目,提出应以实践过程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起点,让师范生在一定程度的实践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
(三)转变教师学习方式。
有学者指出,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观,包括学校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发展观等,方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变革趋势。有学者提出,以课堂教学优化为指向的教师学习,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还有助于为教师未来的学习指明方向,进而加速课程改革进程。
九、解读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教育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颁布与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
(一)现代信息技术引领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变革。
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有学者指出,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模式正发生着从“校校建信息资源库”到“区域内共建共享、区域间共享互换”再到“公建共享”的转变。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变革将大大促进教育公平。
(二)现代信息技术触发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活动正在发生着由书本加黑板教学到多媒体资料教学再到网络教学以至泛在学习的转变。有学者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再设计,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云技术所促成的智能环境有利于以人为中心、感知人的需求、为人服务的新型管理、教学、服务体系的形成。移动设备也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正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提供了契机。
(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课程体系变革。
学者普遍认为,立足于教育现代化的课程,需要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建立起新的适应信息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课程体系。在内容上既要反映信息技术对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人文、法律甚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又要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反映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
十、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思路
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日渐凸显与日益提升,对教育学学科性质、学科定位、学科发展等这些本源性、基础性问题的探寻与追问业已成为学界热议的焦点。
(一)教育学学科属性之争。
有学者强调,教育乃人的教育,因此,教育本质上属人文科学。该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引发了学界的热议。有学者指出,教育学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进而到综合科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在今天更应该在观照自身人文价值的基础上归属于综合科学。也有学者提出,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心性的转化和提升,不能完全靠科学化来实现。
(二)教育学学科品性之问。
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品性是生命品性、实践品性、历史品性与境界品性。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学大部分知识需要科学化,这是教育学得到信任、获得尊严的重要条件。
(三)教育学学科发展之道。
有学者指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命运启示我们,教育学要么做出“顶天”的创造性理论成果,要么到学校教育现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指导,做出“立地”的实践成果。否则,大学的教育学院系也会走入困境。学者一致认为,教育学需要走向实践。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究竟何去何从,对人的重新且深刻的关注应该成为核心思路。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大规模评估为全球教育扬长揭短
近日,波士顿学院发布第三届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PIRLS2011)与第五届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TIMSS2011)的评估报告。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可以诊断教育教学中的有关病状,由此向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发展研究者提供反思、干预和完善的线索与视角以及切入点。
通过标准化手段评估学生必备素养,以国际中学生评估项目、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和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为代表的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能够为教育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以及教育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判断与可信的预测,由此在教育政策与教育科学引发所谓的实证转向。
经济全球化时代,单个教育体系迫切寻求全球定位。读写、数学与科学被视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备素养。对其进行测试并在地球村邻里之间互为对照,以敦促各个经济体在跨文化比较的棱镜中审视各自的教育体系,进而制定学生发展基准与教育政策,可谓势在必行,而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正好应运而生。国际中学生评估项目(PISA)因上海学子独占鳌头而广为人知。其实,与其并驾齐驱的还有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学会(IEA)发起的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PIRLS)与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TIMSS)。2012年12月10日,统筹两者的波士顿学院发布第三届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PIRLS2011)与第五届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TIMSS2011)的评估报告。
读写素养 香港夺冠
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自2001年起每5年循环一次,测试对象为小学4年级学生,所评估的是5个理解过程,即锁定并获取特定信息、简单推论、复杂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与信息、检测并评估内容与语言的使用。2011年,全球共有49个教育体系的近万所学校约32.5万名学生接受测试。测试时,学生须基于给定的阅读文本(包括不连续文本)完成总共135个问题,选择题与建构反应题(即问答题)各半。
结果显示,中国香港、俄罗斯、芬兰、新加坡和北爱尔兰领跑排行榜;从2006年开始参与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的中国台北此次进步18分,排位第九,提升13个名次,并首次跻身前十位;欧洲则显现衰退迹象,连续两届倒退的教育体系几乎一概来自欧洲,如保加利亚、立陶宛、荷兰和瑞典。小学生的读写素养,香港比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至少超前半个学年。然而,毕竟根基雄厚,欧洲仍能停留在高均值水平。此外,读写素养的性别差异乃全球问题,女孩的阅读成就平均比男孩高16分,这个距离相当于半个学期。第三届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总结出与阅读成就相关的三个关键性家庭资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和家中藏书量。当然,拥有完备的教学资源以及安全而有序的环境以及教师的激励与家长的教育期望亦不可或缺。
数学科学 东亚雄起
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自1995年起每4年循环一次,测试对象为4年级与8年级学生。2011年,全球共有63个教育体系参与,涉及近万所学校的60多万名学生、16万余名家长和约13500名教师。中国香港从1995年起同时参加4年级与8年级的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中国台北则于2003年和1999年分别加盟4年级与8年级的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围绕两方面展开,即内容与认知。内容指的是可以用数学进行测量的特定领域或者科目,数学评估包括三大块,即计算、测量与数据处理;科学评估内涵3项,即生物、物理/化学、地理;认知即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由习得、使用和推理组成。对于4年级与8年级学生,尽管内容不一,但认知相同。在测试题目中,多项选择题与主观问答题各半。
第五届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结果显示,东亚国家傲立榜首。4年级数学评估三甲为新加坡、韩国与中国香港,中国台北与日本紧随其后;韩国、新加坡、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与日本在8年级数学评估中位居前五。4年级科学评估冠亚军是韩国与新加坡,排位其后的是芬兰、日本、俄罗斯与中国台北,中国香港第九;8年级科学评估中,新加坡、韩国、中国台北与日本分享四强,中国香港第八。可见,中国香港、台湾的学生表现不凡。可喜的是,性别差异问题在第五届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中并不凸显,甚至除4年级数学评估,女生国际平均分比男生仅低1分,其余各项评估,女生均胜出。
同步测试 共时问卷
为调查测试内容与相关课程的匹配程度并作出决策,各个教育体系须设置首席专家席位。测试内容须涵盖50%的官方课程,以保障评估公正和数据客观,也由此可判断本土课程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国际社会对学生胜任力的要求。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与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把学生的胜任力分为5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五到一等。
值得一提的是,4年一届的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与5年一轮的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恰好在2011年相遇,这无疑为同时采集4年级学生的读写、数学与科学素养提供绝佳机遇。而且,这也便于专家联合开发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学校问卷和课程问卷,以及近20个针对阅读、数学和科学的教与学的问卷量表。
作为此次亮点,第三届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开发一种新的评估——预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prePIRLS)。通过针对个别教育体系的需求与特性为其特别设置基准,国际能源机构(IEA)推动参与预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的教育体系今后正式加盟此项全球评估。预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可视作缩减版,也是对正式参与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的一场预演。
实证转向 诊断病状
通过标准化手段评估学生必备素养,以国际中学生评估项目、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和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为代表的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能够为教育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以及教育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判断与可信的预测,由此在教育政策与教育科学引发所谓的实证转向。譬如,在德国,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于2004年至2006年间推动教育标准与核心课程以及教育监测全局战略的问世。又例如,针对欧洲各国文盲率高企以及青少年读写困难现象加剧,欧盟委员会召集学者组成欧盟读写素养专家高层小组探究问题并提出建议。该报告于2012年世界扫盲日出台,所建言的政策性举措很大程度上基于历届国际中学生评估项目与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结果。
另外一则鲜活案例是2012年11月27日英国知名媒体《经济学人》发布的一份题为《学习曲线——国家教育成就的教训》的报告。其数据一方面源自国际中学生评估项目、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和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另一方面基于各个经济体的官方统计数据。通过展示40个经济体在两大指数上的教育表现,以及教育投入、教育产出和社会经济环境三大向度共65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报告有助于各界专家确定劳动力所需知识和技能与经济体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之间的关联因素,并旨在构建一个教育绩效的国际比较基准——“认知能力和教育程度全球指数”。基于该指数加以排名,东亚与西欧瓜分七强席位,他们分别是芬兰、韩国、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英国、荷兰。报告坦诚,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关联高度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黑箱;教育体系成功之途绝非一条,须基于国情;成功之道亦非取决于资金与资源,而在于如何配置与运用有限的资金与资源。报告进而强调,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技能的测评以及教育制度的国际比较,这些研究工作相对容易,更高难度的则是评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以及评估不同方式去改变文化所引发的价值波动,确定那些创造最大价值的教师所具备的特征,以及通过细节来理解问责和选择之间如何以积极方式互为影响。
排行榜固然可以引得利益攸关方的眼球,各类评估之利弊亦昭然若揭,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更无以包治百病。至少,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可以诊断教育教学中的有关病状,由此向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发展研究者提供反思、干预和完善的线索与视角以及切入点。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年02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