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重要信息

  国务院公布"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意见"

  搜狐网2013年10月03日 据中国政府网30日刊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十二五”时期,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在各地逐步推开。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根据《指导意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

  《指导意见》明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指导意见》明确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包括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以及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

  《指导意见》要求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更多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对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服务,以及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项目,政府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和资金效益的原则,在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教育部出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教育部网站2013年09月27 日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这是继去年2月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之后,教育部印发的第四个教师专业标准,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专业标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专业标准》指明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专业标准》贯穿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

  二、《专业标准》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

  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具体分为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15个领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提出了60条基本要求。

  《专业标准》在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基本要求上,主要突出了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专业理念和师德方面,突出立德树人、人人成才和身体力行。

  第二,在专业知识方面,突出职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课程知识与岗位知识的联系、专业发展与技术技能发展的联系。

  第三,在专业能力方面,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专业教学与职业指导相结合。

  三、《专业标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一,《专业标准》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专业标准》为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培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专业标准》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师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四,《专业标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教育部印发意见破解中小学校长培训薄弱问题

  新民网2013年10月09 日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校长培训力度,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培训发展不平衡,统筹规划不够;培训模式改革步伐不大,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项目招投标等机制尚未建立,培训过程监控不够。

  《意见》针对当前校长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校长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并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机制、队伍建设、监管评估、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意见》首次提出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在任校长全员培训制度,把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校长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要求各地积极探索校长自主选学机制、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

  《意见》要求,各地要全面推行需求调研,精选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类别、岗位校长的专业发展需求,并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长培训必修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发挥校长学习主体作用,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意见》提出,教育部制订培训者专业标准、校长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质量标准,建设培训信息管理和监测平台。要求各地采取专家实地评估、学员网络匿名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校长培训的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此外,国家和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校长培训工作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要求将"三节"教育全面纳入课堂教学过程

  光明网2013年10月11日 教育部11日在其网站发布关于深入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深入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并全面纳入课堂教学。

  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三节”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用好修订完善的大中小学德育和思政课教材,把“三节”的内容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宣传、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等教育环节之中。

  通知指出,各地各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与学龄段相适宜的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到节粮、节水、节电的社会实践基地,观察了解节粮、节水、节电的知识和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组织开展餐饮消费、家庭用水、用电等情况的社会调查。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三节”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三节”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并从中受到教育。

  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逐步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要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制订防止餐桌浪费的具体办法,普遍设立“学生文明就餐监督员”。要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节电节水活动,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关水、关灯习惯,杜绝长流水和长明灯现象。各校要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评价办法,将学生日常节俭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此外,通知还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围绕“三节”教育,通过精心设计主题海报、公益广告、动漫作品、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三节”教育随处可见、随时可学。

  通知强调,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地方和学校开展节约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情况纳入教育督导,并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将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布,对开展节约教育不力的地方和学校要予以通报,对存在严重浪费现象的地方和学校要责成有关部门严肃处理。各地各学校要定期发布粮食、水、电的节约量,并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

 

  权威解读

  成人教育培训:三项国标为成教培训服务立规矩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 近年来,我国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成人教育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内容日益丰富。

  发展教育培训服务,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今年2月,我国第一组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正式开始实施。这三项国标的制定和实施,为规范成人教育培训服务行为和服务市场,提高成人教育培训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的素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各地正在开展三项国标的贯彻实施试点工作,三项国标的主要起草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孙永龙,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叶忠海、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对其意义和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推动教育培训服务标准化建设

  为何要制定成人教育培训服务三项国家标准?

  孙永龙:近年来我国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开展,面向成人的教育培训活动日益丰富。目前全国继续教育办学服务机构超过20万所,各类社会培训机构达15万所,教育培训市场呈现出需求旺、增长快、潜力大的态势。继续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和工作者已成为推进继续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培训的重要平台和力量。但也应看到,我国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和教育培训市场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准入门槛较低、培训质量缺乏保障、行业缺乏自律、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等。

  教育服务标准是规范教育服务行为和服务市场,增加服务组织自律,调整服务组织与消费者关系的重要技术支撑。推进教育服务标准化建设是建立诚信教育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的重要措施。基于此,教育部决定,以成人教育培训的规范化管理为切入点,通过三项国家标准的制定、颁布、实施来推动教育服务标准化建设。

 

  三项国家标准依据什么原则来制定?

  孙永龙:三项国家标准在制定时遵循了下列四项原则:一是规范性原则。三项国家标准的编制既与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标准相衔接,又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相衔接,力求做到既符合国际规范,又符合国家规范。二是科学性原则。以成人教育理论、现代培训理论、成人教育培训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作为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三是实用性原则。针对我国教育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借鉴了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培训组织的有效做法与经验。四是可扩充性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项国家标准的内容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可每三至五年进行一次修改。

 

  如何贯彻实施三项国家标准?

  孙永龙:教育部很重视此项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在2013年1月17日发出的“关于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实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等三项国家标准,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教育培训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促进我国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该通知还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本地区试点单位,力争通过试点并逐步推开,用三至五年时间,初步建立起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标准体系(即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厘清成人教育培训基本概念和用语

  为何要制定《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国家标准,该标准中包括哪些内容?

  叶忠海:《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以下简称《术语》)标准的编制,是将相关理论和有效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国家标准,以国家标准服务于成人教育培训,促进成人教育培训的科学发展,促进成人的可持续发展。《术语》标准由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基础术语、流程术语、质量和成效术语、管理和组织术语、工作者术语等五个部分构成,共计112个条目,是个多序列、多层次的立体式树状结构体系。

 

  成人教育培训从业者需具备教师等职业资格和服务能力

  作为一名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资格?

  项秉健:这是《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以下简称《服务能力评价》)国家标准所回答的主要问题。这一标准中既规定了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所需具备的职业道德与专业资格要求,也对培训过程实施与管理能力、培训教学能力、培训质量管理能力等提出要求。

  教育培训工作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培训实施与管理能力?

  项秉健:《服务能力评价》标准中指出,培训过程实施与管理能力由培训需求分析能力、设计和策划培训能力、培训营销能力三方面组成,构成成人教育培训过程的三个主要阶段。

  对教育培训工作者的教学能力有什么要求?

  项秉健:成人教育培训教学服务的特点是满足顾客学习的多样化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培训项目或培训课程,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方案;并需根据不同顾客学习的条件,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及提供适用的培训教学资源,实施培训教学;还需根据不同的培训教学内容,遴选不同专长的培训师资。

  成人教育培训组织从准入至退出有标准

  《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国家标准的制定具有怎样的意义?

  项秉健:《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在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行为规范和服务能力及服务质量保证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标准为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设立了通用性准则,成人教育培训组织可以此为参照,指导、运用于其服务的领域与过程,并且可以作为对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进行顾客评价、委托方评价、行政主管部门评价、社会中介机构评价、行业评价和成人教育培训自我评价的依据。

  《通则》标准适用于哪些成人教育培训组织?

  项秉健:《通则》标准在第一条“范围”中指出,“本标准适用于非正规教育的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所谓非正规教育是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正规学历教育体系以外的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必须强调的是,所谓非正规教育,决非是教学无目的、办学无计划、质量无标准,它只是和传统的普通学历教育相区别而言。非正规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更接近成人学习者工作和生活实际。它的教学计划、规格需根据不同成人学习者的不同文化技术基础、学习条件、学习要求而变化,而非无据可依、任意为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正规的。

 

  各地动态

  武汉:“关爱后进生”考核学校及校长业绩

  《长江日报》2013年10月09 日 今年起,武汉新洲区全面推行“后30%学生”评价,将平时成绩排在班级靠后的30%后进生的表现,与学校、校长、教师的学期绩效目标考核全面挂钩。

  此次在全区推行“后30%学生”评价,关爱后进生除与绩效目标考核挂钩外,还会与教师、校长评优评先、晋级晋职考核等相关联。

  “后30%学生”评价的内容不光有学习成绩,还有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项目。

  “后30%学生”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任何一方面有了进步,比如上课积极发言、按时交作业、热心班级活动等,都能列入教师的业绩。教师们“面向全体”的意识更强了。

  江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可参评教授级讲师

  《南昌晚报》2013年10月10 日 从明年起,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系列将增设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符合资格条件的教师可评为教授级讲师。

  凡是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从事教学、教学管理工作的符合条件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皆可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申报、评审、审批等按《江西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执行。评审每年组织一次,时间安排与全省其他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同步。

 

  海外传真

  新加坡教育改革:兼顾深度和广度

  上海教育新闻网2013年10月11 日 新加坡教育部长王瑞杰在9月底举行的教育部工作蓝图大会上表示,教育部将推出一系列新计划和调整现有政策来加强中小学教育,为年轻一代提供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体验,并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精神。

  “所谓深度是指在保持教育制度严谨的同时,灌输学生良好价值观和根植新加坡的信念。宽广的基础教育则是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渠道,以及协助他们发掘不同领域的潜质和兴趣。”

  为此,新加坡各所中学将最迟在2017年落实可辅助核心教学的应用学习和生活教育项目。王瑞杰解释:“应用学习项目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生活教育项目能加深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了解。”教育部每年会为各校拨款10万元资助这两个项目。

  目前,新加坡有超过70%的中学设有专长项目,学校可以通过延伸现有的专长项目或制定新的计划来实现这个目标。

  据《联合早报》报道,除了应用学习和生活教育项目外,新加坡教育部教育部将调整包括小六会考、直接收生计划、升中学的过程和卓越学校模式等各方面的政策。

 

  马来西亚向社会公布2025年前教育发展蓝图

  中国经济网2013年09月27日 马来西亚副总理兼教育部部长穆希丁近日向社会公布了2025年前的马来西亚国家教育发展蓝图——

  在受教育机会方面,到2020年,将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入学率达100%的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未来15年,在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调查(PISA)和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调查(TIMSS)中,马来西亚力争进入世界前3名。

  在提供教育平等方面,要大力消除由地区(城市和农村)、性别、社会、经济等要素所产生的教育不平等。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政府将对教育系统进行投资。此外,政府还将致力于教育效率的提高。

  关于教育的连贯性,要努力打造一个尊重马来西亚的多样性,并能够分享其价值观及经验的教育系统。建立起这样一种教育体系,即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知识和思考能力、领导能力、双语能力(英语和马来语)、伦理观、作为马来西亚人自我认同的平衡能力以及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

 

  研究与评论

  新优质学校走向哪里:基于 43 所学校变革路径的分析*

  夏雪梅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

  学校是各种教育关系和事件的集结地,作为一种中观层面的变革单元,它是实现政府变革意志的较好选择。2010 年底,上海市教委推出“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以下简称“新优质”)。这一项目很快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引发了普遍的关注。放眼全球,在晚近的学校改革中,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亦推出了一系列的学校改进计划,如英国的自由学校、美国的特许学校、新加坡的卓越学校、香港的优质学校改进计划等等。上海市的新优质学校体现了怎样的时代追求和教育组织特性,未来又有可能走向何方,是这一项目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43 所“新优质”学校的共性特征

  从“新优质”政策的初衷来看,上海市希望能够寻找一批学校,这些学校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但是要能集中体现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理念。这一项目旨在通过对“新优质”学校的宣传和推进,推动这些学校前进,同时对其他学校产生辐射作用。

  为了这一目的,2010 年,通过区内推荐、市教委推荐等方式,“新优质”产生了 21 所学校。后来在区域的积极要求下,又增补了一些学校,共 43 所项目学校。尽管这 43 所学校所处地域、办学背景、经历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较短的时间里,都产生了增值。从原来的生源一般或较弱,办学基础比较一般或较差,经过几年探索,在学业成绩、社会声誉、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某个方面有所改进。

 

  图 1 新优质学校的增值效应

 

  如图 1 所示,43 所新优质学校都呈现了一种从A 到 A' 的变化趋势,都产生了增值,但是,不同学校的增长幅度、方向、性质等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学校起点一般,但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当地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学校(区域内名校),如杨浦区的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中、普陀区江宁学校等;而另一些学校,生源情况一般或较弱,近年来通过课程改革探索取得明显成效,其成果已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如徐汇区启新小学、闵行区平南小学等;当然,也有一些学校基础条件极为薄弱,近几年虽有提升,但学校总体看目前尚未达到区域内中等层次。

  但是,目前“新优质”学校的增值过程仍然是一个黑箱。我们不清楚的是,这些增值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新优质学校产生了哪些增值。对一些低水平的学校来说,未来能以高水平的新优质学校作为改进的方向吗?而对那些高水平的学校来说,未来又应该走向哪里?新优质学校的推进应建立在每所学校持续增值的基础上,而又应该共享一些共同的过程特征,只有将这一黑箱打开,“新优质”才能持续增进。

  二、“新优质学校”的两种增值路径

  我们对 43 所学校的发展、变革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主要体现为两种路径:一种路径是组织改进的角度。这些学校重点解决组织在低迷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让组织运作不良的学校变成组织运作良好的学校;另一种路径是教育革新的角度。这一类的新优质学校往往比较擅长将上海市、区的教育政策、研究者或政策推动者的变革期待转化为学校的革新项目,在课程与教学实践领域发起一些革新,起到引领作用。

  当然,也有一些“新优质”学校两种路径都有兼顾。一所学校之所以产生增值,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主,综合其他方式共同改进。

  (一)组织问题的修正路径

  在“新优质”学校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校以这一路径为主。其他学校也程度不等地使用这些路径。这是因为,新优质学校中大多是原来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在以往的发展历史上,它们都曾遭受过严峻的考验,如生源、教师的严重流失,有的甚至面临撤校或合并的风险。这些学校往往呈现出共同的组织问题:学校内人心涣散,得过且过;长期以来学校内的各类群体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和学校都失去信心;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松散;学校与外界环境不和谐;学校内的人际关系恶劣等等。

  面对这种状况,一部分新优质学校会采用组织问题的修正路径,试图直接解决这些组织问题。事实证明,上述组织问题的解决也能极大提升学校运作的效率。分析这些学校的策略,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形式:

  1.与外界多元群体建立开放互动关系

  这一部分学校不固守封闭组织的视角,很擅长开放组织的不同边界,与政府、研究者、家长群体建立良性的关系,如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通过各种方式让家长参与办学。这一部分学校往往更擅长运用政府的力量,为自己赢得发展机遇,如清水路小学的迁址改造、洵阳路小学等的学校改造,正是这一策略运用和经营的结果。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很多新优质学校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专业研究人员的身影,如开元中学、柳营路小学、基地附中等都先后参与过重要课题。

  2. 以质量监控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和制度重建

  这一策略初中学校运用得比较多,主要是以质量监控机制为核心,调整学校内的职能部门,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天山初中引入质量分析机制,每一学期都认真分析期中期末测试成绩的各项指标,关注各班级各学科在区域层面的发展变化情况。青浦区的崧泽学校重建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形成质量管理规范和一系列制度文本,如教学质量抽查制度、考试流程管理制度、学习质量档案制度等。

  3. 以多样化的领导策略振作组织信心

  在新优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一所处于低谷的学校转型往往发生在一个新校长接任学校后的三年左右。这与校长的领导策略是密不可分的。这类校长往往擅长运用描述理想图景、道德劝说、个人魅力、公平、人际关系、交易等多种策略鼓励教师的士气,如迎园中学提出“顾全大局的合作、人道主义的关怀和不求功利的默默”。教师对校长的认可,迁移到学校组织中,更多地投入到课程和教学中,带来学校面貌的极大转变。在新优质学校中的一大批校长都具有这种“魅力型”领导的特质,他们能让教师心甘情愿地为学校付出,转变学校。

  (二)教育革新路径

  新优质学校中,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校主要选择这一路径。回应上海市的教育环境,这些学校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教育革新。教育革新聚焦于课程教学领域,如引入新的教学项目,设置新的课程类型等。新优质学校通过这些革新项目,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增进学生的学业成就,甚至形成学校的特色。在新优质学校中,教育革新的内容不太一样,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 在艺术、体育、心理等领域设置新课程,发展成学校特色

  在这一策略的运用上,我们可以举出一大批学校,如仓桥学校多年坚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校长和多位教师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开发了成系统的校本课程,建设了“心灵驿站”专用楼,开辟了为社区、家庭服务的心理热线。再如闸北实验中学提出以美兴校,构建艺术教育链,形成若干特色项目,如古筝、版画、漆画等,又与六所小学建立项目合作关系。这些学校或者发扬学校以往的传统,或者设置新的课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这些领域的项目发展成学校的特色。

  2. 基于某一理念或技术,聚焦于基础型课程与课堂教学的革新

  有一些新优质学校集中在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领域进行革新。这类革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能够产生一些成果的学校大多离不开研究人员的支撑。如启新小学,从 2005 年开始持续在区科研室指导下进行“学期课程统整”,主要集中在数学课程上;洵阳路小学的“类结构”语文教学发端于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已有 10 年之久;罗山中学在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已成为学校对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一贯而递进的追求。此外,还有基于小班化教学理念的陈鹤琴小学、巨一小学的“以学定学”,黄浦学校的“课标细化”,徐教院附中的“基于标准的教学”,洛川中学以信息技术改造课堂,都是在这一范畴中试图对最难改革的课堂教学领域进行革新。

  3. 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是新优质学校革新路径中采用的一种重要策略。新优质学校大多都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如绿苑小学多年来使每位教师都能上研究课,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分层培训和各种发展平台。尤其在部分郊区的新优质学校中,由于生源的变化,引进外省市、新增青年教师等比较多,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成为当务之急。这些教师专业发展大多集中于教研组建设、开设研究课、校本培训等方面。如宝钢新世纪学校建立了由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专业委员会,聘各学科教研员为学科顾问;上师大附中则采用了集中派 8 位老师进课堂进行学科之间带教、导师团听课等策略。

  三、不同类型的“新优质”学校的发展方向

  纵观现有的学校生态,我们试图根据已有的数据和分析建立一个框架。在实际的学校类群中,有这样四类学校:存在组织障碍的学校,这些学校在结构、人际关系、对外关系等各方面是有组织问题的;组织运作良好的学校;有一些课程与教学等核心技术革新的学校;有共享而明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学校。

  在实际的学校类群中,现有的新优质学校分布在哪里呢?新优质学校之间是否存在水平的高低差别呢?对一些比较低水平的学校来说,有未来改进的方向吗?我们可以用如下的简化模型来说明当下新优质学校的三种发展方向:

 

  图 2 新优质学校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方向 I:以组织问题的改进为方向I 型的发展方向以组织问题的改进为主,不涉及学校课程、课堂教学等问题。起点学校可以是那些有组织障碍的学校,也可以是那些进行了一些课程与教学革新的学校。在目前的新优质学校中,既有1,也有 3,它们都仍处于组织问题的诊断、解决之路上。这些学校仍然在困难中挣扎。这些组织障碍如果不解决,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就会遇到问题。

  诚如上文所述,有一些新优质学校采用组织问题改进的路径已经获得了成功,它们无疑可以给其余学校很多的借鉴。在我看来,主要体现为如下两点:

  第一,开放心态和对外界环境的权变。这些学校及其领导往往能够根据内外的需求及时作出调整,不断容纳新的事物,抓住机遇,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它们能够用一种权变的眼光来处理周围的小环境,并成功的将小环境和制度环境中相互冲突的要求统整在一起。正如诸多研究指出的,在未来变革的潮流中,随着外界要求的冲突性的增强,学校组织的这种权变能力将越来越重要。

  第二,“新优质”学校校长的人际和道德领导策略。能够挽救一所学校于“危难之际”,校长的领导策略,尤其是对人际和道德的领导至关重要。他们往往能够激发教师对于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使命感,他们善于处理组织内部的暧昧不明的关系,将之转化为学校变革的动力。即使教师能力没有提升,但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也为学校的转变带来巨大的助益。这种忠诚于学校的文化为学校的组织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校长的领导策略对于其他具有同样组织问题的学校来说,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参照系。

  (二)发展方向 II:以课程与教学等技术的改进为方向

  II 型是以课程教学领域的核心技术为改进方向,这是学校组织有别于其他公司、医院等一般组织的地方。起点学校可以是 1、2、3。在有组织障碍的学校,如果校长不擅长运用人际关系策略,可以通过某一革新“曲线救国”,凝聚人心,塑造学校内的专业力量;在组织运作良好的学校,应该追求核心技术的变革,因为这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在有一些课程与教学革新项目的学校,应该追求突破瓶颈,引导核心技术的深化。通过目前的调研来看,在学校类型 3中,经过了若干年的改进,能够产生一些教育革新,但革新也大多遇到了关键性的制约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多数学校仍处于迷雾之中。

  (三)发展方向 III:学校核心领域的观念与技术的更新

  III 型聚焦于学校核心领域的观念与技术。这一发展方向的起点学校应该是 2、3 的特征都具备的学校。也就是说,对那些既有良好的组织运作基础,并且有一定的课程与教学革新基础的学校,应该指向这一方向。埃尔莫尔(Elmore)认为“,核心知识”涉及教师、学生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曾经有过如下界定:教师怎样理解知识的性质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以及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这些观念是怎样在教学和班级中体现的。

  作为一类学校组织,新优质学校应该能在这些“核心知识”上形成共识,产生共享而明晰的理念、技术,内化为学校中的个体和群体行动的规范和价值观。诸多研究表明,这些观念与技术构成了学校的核心知识,是历次课程改革中最难改革的部分,却也是改革后成效最大的部分。

  四、新优质学校走向何方:共享明晰的知识基础与话语体系

  “新优质”未来的发展要聚焦于学校发展的核心,以新优质的理念进行再构建。为此,新优质的前行需要更多的知识基础,需要我们持续深入关注如下核心知识的更新。在此,我们需要对下述问题深入思考:

  ——“新优质”学校对“公立学校的使命和职责”是否产生了共识?什么是公立学校的使命和职责?在有可能筛选到更好生源的情况下“,新优质”的学校是否应该挑选学生,在学校的上升阶段,如果有可能甩掉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时“,新优质”的学校是否应该放弃他们?在面临区域强大的排名压力时,“新优质”的学校是否应该运用某些措施避免后进生对整个学校的拖累?“公平、公正、平等、优质”并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口号上,更多体现在学校在每一个危机时刻的抉择,每一个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自诞生之初“,新优质”的学校就带有鲜明的“平民”意识,强调为了每一个普通百姓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这种对公平、平等的关注让教育关怀公平地惠及来自不同社群的所有学生,而在学校的日常运作中如何体现公平、公正、平等、优质,新优质目前还缺少深入探讨。

  ——“新优质”学校对“学习”是否产生了共识?“新优质”学校对“学习”的观念是趋近于一种直接传递的模型,还是行为主义,或是认知主义的模型?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信息的获取、自由翻版、创造的产物,训练的结果,还是将学习看做是一种世界的连接,一种社会性的建构?基于这些对学习的认识,他们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进行了哪些了解,他们创造了怎样的教学环境,这些环境是否为学生真实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概念的转化提供必要的条件?

  ——“新优质”学校对“有价值的知识”是否产生了共识“?新优质”学校认为,应该为学生提供哪些知识?课程是一种学习经历还是一些知识体系,哪些知识在学校内是最有价值的?他们筛选知识和学习经历的标准是什么,是根据学生的喜好,教师的偏好,学校的发展需求,还是有其他的考虑?他们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实体性的,还是主观的、内在的、互动的?他们认为是应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还是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使用知识的能力?

  ——“新优质”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产生了共识?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教师是作为学校发展的工具还是作为独立的专业个体而存在?教师是作为专业人员有权利和能力参与到学校的重大决策中,还是作为校长的执行者,只要管好自己的份内事务即可?教师是享受到专业尊重的个体和成长的喜悦,还是受压抑的群体?教师的学习是一种肤浅、零散的个体行为还是深度、持续的团体行为?

  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容易,而基于这些问题建立共同的知识基础和话语体系更是一件非教育自身可以完成的事情,它和整个社会思潮发展、制度变迁有密切的关联。必须要看到,当下的学校正在经历一种“撕裂”的情境,学校正在经历如斯格特(Scott)和梅耶(Meyer)所预言的高度冲突。

  来自政府、社会、家长等不同渠道的对公平、民主、效率、标准、技术、专业的各种吁求都交织到了一起,各种新的思潮、课程形态、管理思想竞相呈现。上述共同的知识基础如果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引发社会和政府情境中的制度性的认同,学校改革难以“孤岛”为续。将学校看作变革的核心,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学校看作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组织。如果仅仅将变革的任务留给学校,学校将不可能成为变革的中心。在未来“,新优质”的真正成功在于,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教育变革,或者最起码,成为社会性情境中的学校组织变革。

  (摘自《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第1期P10-14)

  * 本文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项目组研究成果。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