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两会专题

  《政府工作报告》100条“干货”

  新华社2014年03月05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4愿景

  目标: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3、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4、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5、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

  原则:

  6、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7、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8、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

  政策:

  9、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0、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

  11、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

  改革:

  12、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13、在全国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落实认缴登记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

  14、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

  15、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16、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17、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

  18、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开放:

  19、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

  20、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

  21、今年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7.5%左右

  内需:

  22、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

  23、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24、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

  25、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

  26、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

  27、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

  三农:

  28、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市场价格过低时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过高时对低收入消费者进行补贴

  29、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30、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城镇化:

  31、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创新:

  32、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措施。

  33、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社会建设:

  34、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35、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

  36、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

  37、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38、倡导全民阅读

  39、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及时就近化解社会矛盾

  40、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

  民生:

  41、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42、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43、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44、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

  45、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46、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

  47、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

  48、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

  49、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生态文明:

  50、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

  51、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52、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政府工作:

  53、要严格执行“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扩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54、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55、今年要对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审计

  56、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国防军队:

  57、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提高军队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

  58、统筹推进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

  59、强化日常战备和边防海防空防管控

  港澳台:

  60、进一步扩大内地与港澳合作,促进港澳自身竞争力提升

  61、巩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促进经济融合,推动交流合作,开展协商谈判

  外交:

  62、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63、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

  二、2013回顾:

  64、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

  6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6%

  66、城镇登记失业率4.1%

  67、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创历史新高

  68、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再上新台阶

  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

  70、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

  71、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72、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5%,货运量增长9.9%,主要实物量指标与经济增长相互匹配

  73、神舟十号邀游太空,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蛟龙深潜再创纪录

  74、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75、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

  76、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77、对外投资大幅增加,出境旅游近亿人次

  78、保持定力,明确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

  79、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

  8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22.3%

  81、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均超过1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

  82、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

  83、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实现就业

  84、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

  85、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孩子

  86、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上年增长8.5%

  87、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

  88、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89、重特大事故下降16.9%

  90、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91、外交工作开创新局

  92、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三、困难和问题:

  93、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

  94、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95、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96、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97、就业结构性矛盾较大

  98、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养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99、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100、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公职人员中不廉不勤现象仍然存在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说了什么

  中国政府网2014年03月05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报告政府工作。李克强在报告2013年工作回顾和2014年重点工作时均提到了教育相关工作,并指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2013年工作回顾

  推进教育发展和改革。

  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孩子。

  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上年增长8.5%。

  2014年重点工作

  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

  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

  发展学前教育。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继续增加中央财政教育投入,提高使用效率并强化监督。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

  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们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重要新闻

  教育部长袁贵仁:高考改革已有初步意见

  腾讯网2014年03月09日 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9日在北京表示,目前正加紧论证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要考虑改革科学性、可行性、风险性问题。袁贵仁说——

  考试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高考改革是考试改革中的重点、难点。

  “考试招生改革特别重要,特别复杂,简单说,就是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考试招生制度在改革中,不会走旧路。要坚持制度、完善制度,改进民众觉得不满意不科学的方面;不走错路,因为(犯错)会影响一批人、一代人,绝不允许发生颠覆性错误;尽量不走弯路,不能改革后留下‘后遗症’。”

  在改革方案推行策略上,他表示将利用35年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经验:试点先行。

  “这一次方案出台之后,各省会出试点方案,试点方案不是全都试点,有两个条件,第一,有意愿,那些不愿意改、还犹豫的,暂时不动;第二,想改、但不具备条件的,也不改。对有意愿、有条件的省份会选择试点。试点办法出台之后,对试点省的进校高中生开始实施。”

  在“怎么管”的问题上,袁贵仁表示,要做好国家考试的科学规划,涉及到学科规划、专业规划、区域规划、类别规划;管好考试安全的问题,不能出现作弊现象;关注招生公平问题,在考试工作上不允许弄虚作假,不允许徇私舞弊。

  在今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表示,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教育部:三方面推进高中教育改革

  中国新闻网2014年02月28日 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将着力深化高考改革,建立基于统一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考试招生制度。

  教育部今日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发布会,对于广大学生家长关注的高中阶段教育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表示,将从深化课程改革、加强特色建设、深化考试招生改革三方面进行。

  关于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通过“五个统筹”推动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于加强特色建设,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教育部正在组织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将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将指导地方和普通高中努力构建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改革,引导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部署,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将着力深化高考改革,建立基于统一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考试招生制度,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发展情况,更好地发挥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中国网络电视台2014年03月04日 教育部3日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指南指出,地震、火灾等灾害留给人们的逃生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是2分钟左右,应急疏散演练应明确最终的时间目标,原则上中学生2分钟以内,小学生3分钟以内完成。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设定合理的时间要求,通过经常性的演练逐步提升,最终达到设定的目标。

  “在校生较多的城镇中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增加应急疏散演练的次数。”指南说,使用校车的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演练。

  指南要求,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要制定演练方案,建立演练组织机构,利用操场、广场等设立应急疏散场所;要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禁止占用疏散通道;禁止将安全出口和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安全门上锁或堵塞;应将房间的老式内开窗户改成外开式或平移式窗户,一楼窗户的防护栏应符合消防要求,应急情况下防护栏能迅速打开。

  指南强调,从疏散信号发出到全体师生(除伤病师生外)疏散完成,原则上楼层较低(4层以下)、安全出口合理、通道通畅的学校应控制在2分钟之内。演练前要对师生身体情况做一次问询检查,凡有特异体质(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的师生,演练前发烧、腿受伤等不宜进行紧张和奔跑活动的师生,要给予特殊考虑和安排。

 

  数字教育资源覆盖5.78万个教学点

  南海网2014年03月05日 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中央财政分两次拨付项目经费共3.6亿元,20个项目省份落实配套资金2亿元。目前,全国实施项目的5.8万个教学点中已有5.78万个完成设备招标(占99%)、5.17万个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占89%),实现通过卫星或网络接收并应用数字教育资源。

 

  教学点能享受哪些教育资源

  为保证项目教学效果,教育部组织为教学点专门开发了数字教育资源,覆盖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分为“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和“拓展资源”三大部分,分别用于满足教学点课堂教学、学生自学和教师备课的需要。

  教育部专门组建“教学点专题网站”和呼叫中心热线电话,为教学点教师提供在线答疑和咨询,积极开展远程跟踪指导和服务。2013年9月至12月,网站日均用户访问量达1.3万人次、日均资源下载量约1.5TB。除了教学点,许多小学也在下载使用这里的资源。

 

  教学点教师如何培训

  为保证教学点利用设备与资源开出开好课程,保证每个教学点至少有一名教师掌握设备和资源使用方法,项目采取分级“孵化”的方式开展培训——教育部组织培训骨干培训者,骨干培训者培训教学点教师。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为项目省份培训了1000名骨干培训者,各地已组织培训教学点教师17.6万人。

  除了对教师培训外,一些地方和学校还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帮扶带”,提高教学点教师教学应用的能力。

 

  各地动态

  南京中小学海选家长“管”学校

  《金陵晚报》 2014年03月06日  在5日召开的江苏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场会上,南京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受到广泛关注,并将向全省推广。

  校务委员会由“海选”推出的学生家长开始参与学校管理,他们与学校领导、教师代表一起,在学校的许多事务上有了“辅助决策权”。不同于传统的家委会,校务委员会不仅仅是资源的提供者,还参与学校管理。校务委员会加强了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正是校务委员会出面,既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实际困难,又保证了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

  南京将继续深化校务委员会建设,逐步构建完善“一主两翼”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即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以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制度为辅,学校其他各种工作制度有机配合的新型学校管理体制。未来将有更多的南京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北京十一学校4000多名学生课程表“私人订制”

  《北京日报》 2014年02月28日 北京十一学校4000多名学生,每人的课表都不同,全是“私人订制”,学生在校“跑班”上课。这种教学改革得到教育部的肯定和推介。

  2007年起,十一学校启动教学改革,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构建分层、分类、综合和特需的课程体系,因材施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根据难易程度实行分层设计,语文、英语等7门学科则根据学生需求,分类设计不同模块。学校共开发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所有课程都排入每周35课时的正式课表,学生可自选课程和学习时段,订制自己的私人课表。学校还有200多个学生社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了方便学生自由选课学习,十一学校打破固有班级,学生依据自己的课表跑班上课。每位学生每天大概能在8至10个教学班穿梭,完成一学期的课程后,基本能认识全年级学生。该校还精心设计诊断试卷,帮助学生发现学习问题和漏洞。跑班上课也促使教师改变角色,变成学生导师、咨询师、选课与排课主管、教育顾问、自主研究主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湖北省全面推进“技能高考”

  新华网2014年03月05日 湖北省今年将全面推进以技能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中职升高职的“技能高考”,扩大高职院校单独招收中职毕业生范围,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

  “技能高考”是湖北实施的一项普通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改革,为中职毕业生迈入普通高校(包括本科和高职)深造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技能高考”已试行3年,今年单独招收中职生的高职学校扩大到21所,每个市州至少要有一所公办高职纳入单招范围,就近录取区域内中职毕业生。技能高考类别(专业)扩展到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建筑技术类、旅游类、护理和会计专业。为了促进中职与高职纵向衔接,湖北将推进中职与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试点,选择部分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在中职学习3年后采取适当考核方式,直接进入对口高职学习2年或3年;扩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专业招收中高职生规模,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让上职业教育的孩子通过努力可以接受更高层次教育。

 

  徐州试点中小学教育卡项目

  中国淮海网2014年03月04日 中小学教育卡是“三通两平台”工程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特色应用,分学生卡和教师卡两种,学生卡的基本功能包含身份认证、资源学习、学籍管理、成长记录,教师卡的基本功能包含身份认证、资源学习、档案管理。教育卡以智能卡(CPU卡)为载体,依托于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也是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建设的关键项目之一,拓展了平台的服务能力与服务边界,教育卡用户可以充分享受平台所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教育卡不仅是师生身份的信息化证明,也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及服务管理等诸多层面,整合各类个性化增值服务,实现对教育公益活动和教育信息消费活动的统一管理。教育卡随卡下发配套通讯卡一张,用户通过通讯卡激活教育卡,完成学籍注册、身份认证。该流程中须使用通讯卡接收初始密码和验证码,以确保个人信息安全和身份信息准确。通过通讯卡验证机制,可有效防范用户身份证和教育卡信息泄露后他人恶意操作、虚报信息等风险。教育卡激活完全免费,配套通讯卡无须用户充值。

  徐州市作为江苏省中小学教育卡项目的首个试点城市,稳步开展了中小学教育卡试点工作,2012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在泉山区的教育卡试点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完成28所学校、2.76万名师生的发卡工作。在前期成功实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徐州市2013年秋起在主城区全面开展江苏省中小学教育卡正式推广工作,向主城区90余所学校、11万中小学师生发放教育卡。在已发放并激活教育卡的学校中,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赛成绩、所获荣誉以及奖励等信息全部记录在卡,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实现学生成长的动态管理;教师利用教育卡可以参加各类培训,也可以进入省级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学习交流。通过教育卡系统已经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管理应用群组,方便了学校管理和师生沟通。目前除了电子学籍外,初步接入了图书管理、机房管理、网络备课等系统,以及博物馆等社会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应用平台。

  按照“统一规划、系统设计、全面普及、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江苏省中小学教育卡的相关工作计划用2013-2015三年时间,分地市发放教育卡并逐步拓展教育卡的功能应用。2014年,教育卡项目将在徐州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深入推进发卡工作,并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对制卡、发卡、激活、应用推广等活动的管控和监督,完善校内应用及校外应用拓展。

 

  海外传真

  中考改革:来自世界的声音

  《中国教育报》2014年03月05日 研究高中考试招生制度不仅要重视制度自身要素,还应该关注相关制约因素,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制度选择的复杂性、必然性和科学性。制约因素主要有高中教育的普及水平、高中类型、管理体制、性质和学制等,制度要素主要有考试机构、考试内容、评分方式和录取方式等。

 

  制约因素:私立高中比公办高中考试招生更自主灵活

  目前,世界各国高中考试招生制度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普及水平。入学率和升学率是反映普及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统计,2010年,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中等教育(含初中)毛入学率均超过100%,美国为96%,中国为81%,印度为63%。同为普及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德国、法国、日本、英国安排高中统一入学考试,美国、加拿大等国则不组织。

  性质。如果将9年级至高等教育之间的学习时段统称为高中教育,德国、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高中教育完全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12年),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基本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11年),俄国、日本、墨西哥等国基本不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10年),中国、南非、乌克兰、印度等国则完全不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9年)。德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高中教育同属于义务教育,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组织高中统一入学考试,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则没有。

  学制。各国中等教育基本学制差异性明显。法国、日本等国中等教育学制同我国基本一致,但德国、英国、印度等国同我国差异较大。其中,德国初中6年,高中3年,10年级初中毕业;英国中学教育5年(11至16岁,毕业时相当于我国高一)、第六学级两年(17至18岁,毕业时相当于我国高三),9年级初中毕业;印度中等教育4年(14至18岁),其中9至10年级为初中阶段,11至12年级为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阶段,10年级初中毕业。除美国之外,其他几个国家都安排高中统一入学考试。

  高中类型。高中学校类型多样化是各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美国公办高中有综合中学、六年一贯制中学、技术职业中学、特许学校和磁石学校等不同类型,私立学校也有教区学校和独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印度高中有政府所属综合中学(含男中、女中)、私立中学和国际中学等不同形式。美国和印度高中主要是综合中学,既开设学术类课程,也开设职业类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修。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有以升大学为目标的普通高中,也有与技术型专门教育衔接的职业高中,还有学生毕业后即参加工作的高中。一般而言,六年一贯制中学初中升高中免试,私立高中比公办高中考试招生更加自主灵活。

  管理体制。各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差异性明显。美国由各州、社区、公共或私人机构等设定入学及毕业标准等,联邦教育部对此无权干预。美国不设国家级和州级高中学校统一入学考试,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州开始设置初中升学门槛。日本实行中央集权(文部科学省)与地方分权(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日本文部科学省依法对各类高中考试招生提出原则性意见,公立高中入学考试由都道府县及市町村教育委员会负责。印度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印度国家教育研究和培训理事会(NCERT)负责制定国家课程框架,统一全国课程核心领域,而各邦设有地方教育研究和培训理事会(SCERT)、地方教育委员会管理所属高中学校,设定考试标准。

 

  自身要素:各国考试机构多为经费自筹的非官方机构

  从考试机构、考试内容、评分方式、录取方式等方面看世界各国高中考试招生制度的制度要素如下:

  考试机构。各国考试机构多为经费自筹的非官方机构。美国有一些非营利机构专为私立学校考试招生提供服务,例如美国教育档案局(ERB)举办独立学校入学考试(ISEE)、美国中学招生考试委员会(SSATB)组织中学入学考试(SSAT),教育档案局和中学招生考试委员会经费来自报考费、投资收益和会员费等。英国由5个相互竞争的考试委员会负责组织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GCSE),它们都是非官方机构,经费自筹,学校和考生可不受地域限制自主选择。日本公立高中招生由都道府县或市町村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初中学力检查,通常是全县(相当我国省)统考。印度有3个中央教育委员会、32个邦级教育委员会和6个开放教育委员会负责附属会员学校的10年级学生毕业考试,它们都是自筹经费的非官方机构。

  考试内容。各国中考考试内容以国语、数学、外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主,部分国家设有选考科目。美国公办初中升学基本依据是学生阅读、英语和数学的熟练程度,各州各学区或特许学校自主设定最低表现水平。英国普通初级中学毕业文凭考试科目包括英语、数学、科学、设计与技术、信息技术、体育、宗教教育、生涯教育和性教育以及公民课等,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英国考试委员会提供50多门科目考试,绝大多数学生选择11门参加考试即可,平时作业按比例计入考试总分。印度中央级和邦级教育委员会考试科目基本相同,有印地语、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有两门选考科目(含一门第二外语)。日本公立初中学力检查有数学、国语和英语、理科、社会5科,私立初中学力检查只考数学、国语、英语3科。

  评价方式。各国高中入学考试成绩多以等级制呈现。英国普通初级中学毕业文凭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从A到G共7个等级,大部分科目提供A至D等和C到G等两种试卷,艺术、音乐、体育、历史等只提供A至G等试卷。虽然达到G等就可以拿到证书,但企业和教育机构只把C等作为通过等级。日本高中学校招生以初中学力检查成绩和调查书平时成绩按一定配点(即权重,具体由招生学校校长确定)计算综合分为基本依据,还会采用适应性检查(判断入学后学习的适应性)、追加检查、面试、作文、小论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美国加州公办初中标准化考试(CST)成绩分高级、精通、合格、低于合格、远低于合格5个等级。美国中学入学考试(SSAT)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一题扣1/4分,不答不扣分,标准分1800分;独立学校入学考试(ISEE)答对得分,答错不扣分,标准分940分;成绩报告单上都有原始分、标准分、百分比和9分制得分。

  录取方式。美国公办高中招生主流是就近入学,私立高中自主决定。私立高中招生在中学入学考试(SSAT)、独立学校入学考试(ISEE)成绩基础上,审查考生在校成绩、课外活动、教师推荐信、作文和面试等综合情况。特许学校实行注册入学,如果申请者超过招生计划,则随机抽签录取。大约1/3的磁石学校通过竞争性入学考试、面试和试听等方式招生,但有磁石学校招生不设门槛,也有磁石学校以先到先得方式招生,还有磁石学校以摇号方式招生,更有磁石学校结合摇号和竞争性入学两种方式招生。英国中学毕业生只要有11科在英国普通初级中学毕业文凭考试获得5个A至C等级,就有资格继续接受两年第六学级教育。日本高中学校招生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参阅其他综合评价材料。具体招生有一般入试、推荐入试、特别入试、特色选拔等多种方式,其中一般入试和推荐入试是主渠道。印度高中学校招生一般将通过10年级毕业考试并获得毕业证书作为门槛,学校还会组织口试、面试或笔试,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初中出勤率、学习态度和品行等,理科或商科招生通常会对数学、科学或总分提出更高要求。

 

  经验启示:中考应结合学生学习态度和品行等综合评价

  目前,我国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具体方案正在紧张研制过程中,各方面的声音尚未统一。参照国际经验,改革应该围绕以下3个着力点进行:

  考试评价综合化。升学考试评价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招生学校提供全面充足、准确可靠和区分度高的学生信息,考试评价综合化是必然选择。除了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外,中考还应对学生学习态度和目的、品行、个性、兴趣、特长和职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单一纸笔考试显然不够,还应根据需要辅之以口试、面试、小论文、模拟课和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法,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的过程性及阶段性特征。考试评价改革的目标是,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回归健康教育生态,为学校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合理匹配提供科学依据。

  录取方式多元化。录取方式多元化是国际潮流也是现实需要,传统以一次性考试分数为唯一依据的录取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录取方式多元化的基本前提是以高中学校为招生主体,基本依据是以省级(或地市级)统一入学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招生学校自主测试等三位一体的成绩,必要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情况。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则应该增加职业适应性测试,实现学生职业性向和职业教育相匹配。任何招生学校,都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自主采取一般入学、推荐入学、保送入学、定向录取和破格录取等多种招生录取方式。

  组织管理科学化。组织管理科学化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体制机制保障。首先要减少政府过多直接管理,避免考试招生过分行政化和垄断化。赋予高中学校自主权,自主确定考试招生标准,选择考试招生方式方法,决定录取结果,并承担招生公平公正的最终责任。其次是加强各级专业考试机构建设,赋予考试机构独立非营利性法人地位,强化各级考试机构的专业性和社会性,逐步取消财政性拨款或政府补贴,鼓励考试机构相互竞争,提高服务科学化水平。此外,要健全考试招生公平公正监督保障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考试招生诚信档案,开启考试招生申诉复议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研究与评论

  治理“择校热”需调动民办学校力量

  (胡卫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

  日前,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19个大城市今年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方案。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本是老生常谈,教育部门颁布的法令法规也是接二连三,然而,近年来受教育者放弃就近入学、舍近求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择校热”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不由得发人深思。

  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历史形成的教育发展基础的差距、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义务教育均衡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实现。加上择校背后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和群众基础,择校愿望最强烈、承担择校成本能力最强的是精英阶层与中高收入家庭。因此,对于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宜“疏”不宜“堵”。

  要破解择校难题,真正实现就近入学,一方面,政府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另一方面,也需要调动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扶持民办学校发展。民办教育发展了,可以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公共财政就可以更好地用于促进教育公平,更多地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困难群体倾斜。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职责是提供平等的教育服务,对于选择性、特殊性、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要尽可能交给市场,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扩大优质教育的供给。国家包揽教育,集管理权、所有权、评价权于一身,这种教育体制会导致教育的僵化和窄化。

  其实,政府可以将少数薄弱的、社会声誉一般的公办学校,通过协议委托优质民办学校或民办教育集团承办,按办学成本收取学费,以“民办公助”的形式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总量,满足部分家庭的择校需求。现在已有不少地方开始探索,比如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委托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公办学校,政府的职能从“划桨”转变为“掌舵”。实践证明,委托管理有助于提高公办学校的办学效率。

  应当看到,当前民办教育还处于弱势地位。眼下,急需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歧视民办教育的政策。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支持民办学校的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促其特色化、个性化发展。要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财政扶持力度,因为公共财政不等于公办财政,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形式,向民办学校购买就读学位、教师培训、优质课程等服务。

  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曾说:“中国的教育就像一只鸟,它的双腿是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双腿都健壮才跑得快。”一个区域合理的教育结构,应该是在政府主导下,公办教育以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为主,民办教育以提供选择性教育为主。当公办学校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民办学校特色多样、丰富多彩时,教育才会满足人民的多元化需求,就近入学才会真正得以实现。

  南方教育网2014年03月05日

 

  “单独二胎”政策对教育有何影响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后,你愿意生二胎吗?如果你想生二胎,大孩子不愿意怎么办?随着北京等地“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单独二胎”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单独二胎”涉及教育的几个话题。

  追问一:学前教育问题怎么解决?

  2007年,16.1万“金猪宝宝”的出生猝不及防地把北京带入了一个生育高峰;2008年,17万“奥运宝宝”应声落地;之后几年的新生儿数量逐年增长,直到2012年“龙宝宝”的数量更是达到了22万。

  这个生育高峰不仅出现在北京,我国人口专家指出,从2008年开始我国出现的第四个人口生育高峰期,将会持续十几年。虽然专家预测了生育高峰的到来,但是整个社会却似乎没有为高峰做好准备。

  据统计:“金猪宝宝”之后的3年里,北京大概出生了46万名新生儿,而2010年全市各类登记在册的幼儿园总数为1266所,只能接受22.6万名适龄儿童。仅学位上的缺口就有一半,同时,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也是巨大的。

  有些家长甚至说:“入托难,难于上大学。”在北京无论是公立园还是私立园招生季都大大提前了,有的甚至提前到了前一年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单独二胎”后入园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为此,国务院于2010年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计划,开始着手解决这一情况。2013年三年计划完美收官,下一个三年计划已经在酝酿之中。

  据了解,国家在准备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的计划过程中,将会重点考虑“单独二胎”政策。由于国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后,20多个省也陆续放开“单独二胎”政策,这势必会带来入园需求的急剧增加,从而重新形成“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国每年将新增100万幼儿。

  基于此,教育部将把扩大资源的总量作为二期发展的首要任务。

  追问二:抚养成本会更高吗?

  “生两个孩子,互相照顾,学会分享和有爱。而且,孩子长大后,养老的压力也会减小。”今年30岁的独生子女张女士说,她现在考虑的是孩子的抚养成本问题,要认真考虑是否多生一个孩子。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仲高表示,在发达地区的费用会偏高,这种情况下大城市意愿生二胎的会比中小城市的少。

  其实,现在的孩子已不是放养型的,都是“精养”,随着经济成本增加,加上孩子从小就要面临各种竞争,父母对于养孩子的焦虑度也变高,心理承受能力也要很好。某网站曾对“单独家庭”做了一项生育意愿的调查,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生育两孩。而在问及不愿意生两孩的受访者原因时,“经济成本太高”是主要因素,占56.16%。此外,“太累太辛苦”占16.64%,“工作太忙没时间”占9.01%,生一个就够了、独身主义及其他分别占不到10%。社会学家徐安琪的调研报告《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显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达到25万元;到子女上大学再读研,则高达48万元。“与其多生一个降低生活质量,还不如好好培养女儿呢。”一位满足生二胎条件的父亲如是说。

  话说回来,家长们要是狠心的话,其实小时候让孩子体验一下“穷”的滋昧未必不好。在孩子成长初期培养他有爱心、乐于助人、正直善良、勤俭节约的品质,会使他受益终身,成为蕴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取之不尽的资本。所以,并不是说养孩子就一定要花费多少的钱才能养好的。

  追问三:人口增长后学校等公共服务够用吗?

  “单独二胎”政策在对家庭提出经济成本考验的同时,也向社会提出了成本考验。据悉,此次“单独二胎”政策开放后,将主要影响拥有城镇户籍的“单独”夫妇。于是有专家估算,如果2015年全国城乡统一放开“单独二胎”,则每年多出生的人口将比现在增加100万人左右,到2050年,总人口将为13.85亿,比现行生育率至少增加5000万人。“总人口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资源环境分配的竞争性。”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如是说。

  “现在的公立幼儿园多难进啊,报纸上不是经常写家长们半夜搬着板凳去排队吗?私立的每月最少也得两三千吧。‘单独二胎’放开后,人口数量无疑是增长的,那以后的学校岂不是更难上了。”经历过给大女儿豆豆找幼儿园的“切肤之痛”,家长孔琳对于要二胎最大的担心就是以后上学的问题。“钱啊、精力啊,这些都还好说,家长努努力、咬咬牙可以对付过去,但是学校、医院这些公共服务资源,就必须由政府来解决。”

  面对总人口数量增加给公共服务资源带来的挑战,相关方面的专家也纷纷呼吁:“要做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应对准备。假如在一定区域内,符合‘单独二胎’的人较多,而生育意愿又很强烈,就会使相应公共资源呈现短缺局面。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基数不大的小城市或县城,公共资源保障的弹性很小,再加上资源原本就不足,出生人口哪怕增加不多,幼托、幼保、幼教机构等公共服务就难以满足。”其中一位专家用了形象的比喻:“‘单独二胎’政策一旦确定,这就要求各地公共服务随之跟进。假如客人到了才垒灶,就会有人饿肚子。”

  追问四:“单独二胎”放开后大孩子该怎么教育?

  与很多家长美好的愿望不同的是,家中老大似乎并不欢迎老二的到来,有的当场大哭起来,一个9岁小男孩竟然“放言”只要父母敢再生小宝宝他就马上离家出走。当家长们耐心询问大孩们为什么这么排斥再有个弟弟或者妹妹时,他们给出的理由无非就是担心有了弟弟或者妹妹之后,父母不再像从前一样疼爱自己。还有的大孩担心自己的玩具和零食会被弟弟妹妹瓜分。

  据早教专家介绍,在生二胎之前,切勿忽视大孩子的感受,否则等生下来之后,有的是爸爸妈妈头疼的事儿。首先,父母应该明白,对第一个孩子而言,从出生开始,孩子一直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核心,已经习惯家长围着自己转。逐渐孩子心中积累了一种“家长只能对我一个好,我是唯一的,对别人好就是不爱我”等错误概念,内心会产生自己的爱被夺走的感受。因此对于孩子内心产生失落感,家长要表示理解和接纳。

  其次,不要在大孩不听话的时候用再生小宝宝的话威胁他(她)。有条件的话应刻意多带大孩到跟他(她)年龄相仿的、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家中去玩,让他(她)感受到拥有兄弟姐妹也不会失去父母的关爱。一定要帮助大孩子重新建立家庭角色认知,要让他(她)有一种潜意识的自豪,因为要当哥哥或者姐姐了,未来的那个小屁孩将归他来指挥,逐渐培养孩子包容、接纳、关心和照顾别人的情感。

  最后,很多家长生二胎的最大目的就是害怕独生子女孤独,希望两个孩子将来能有个照应,但如果不创造条件让两个孩子接触交往,又缺少正确的引导,那就失去培养孩子间相互关爱的机会。所以,不管如何忙、如何累,一定要让两个孩子一起生活,经历过最初的鸡飞狗跳之后,家长会发现,大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能助父母一臂之力。

  此外,专家特别提醒,比较是家长教育大忌。家中有了两个孩子,不用再借用别人家的孩子了,现成的两个孩子就可以比较了。于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你看姐姐多乖呀,哪像你这么调皮捣蛋。 ”“姐姐考了个100分,要是你以后也能这样就好了。 ”“你是姐姐呀,应该给弟弟做个好榜样,不能挑食,你看弟弟吃得多香。 ”

  专家告诫父母,“比”是最伤人的利器,更是滋生嫉妒的温床。家长应该给孩子这样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宝贝,父母应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的独特优势,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而一旦出现冲突也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在公平的基础上让两个孩子自己处理问题,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和小朋友交往,更能培养两个孩子深厚的亲情。

  追问五:70后和80后生二胎需注意什么?

  专家建议,如果准备生二胎,一定要在怀孕前看医生,就像过去结婚前要做婚检,怀孕前要做产前的检查,医生给你检查完身体,认为你没有任何怀孕的禁忌症,他就告诉你,指导你应该怎么怀一个健康的宝宝。如果你现在有一些不适合怀孕疾病的话,应该及时治疗调整。

  第二,是剖宫产的问题。中国的剖宫产率太高了,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这里面既有医方的问题,很大程度也有患方的问题,有些也是人为的原因。剖宫产的这些人,必须住一个星期才能走,如果是自然分娩的话,可能住一两天就走了,这样床位资源就够了。另外,如果第一胎做过剖宫产的,这些年来发现,有剖宫产史的人生二胎,有时候胎盘会正好覆盖在原来剖宫产的切口上,在斑痕那儿种植,然后第二次形成斑痕的裂开、大出血、胎盘种植,这些合并症也是非常可怕的。如果准备生二胎,建议一定不要人为地选择剖宫产,如果你前面有过剖宫产,一定要让医生给你做好评价。

  追问六:学区房问题能改善么?

  根据国家新出台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而这一办法无意中却带红了学区房的生意。如今,学区房的房价一升再升,甚至被戏称为是“房子中的战斗机”。

  有机构预计,二胎放开以后,预计2014年将有27%-39%的增量城镇婴儿,而单独二胎开放后,能带来约9%-21%的增量城镇婴儿。这意味对住房、学区房的巨大需求。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再要一个孩子,从而给本来就不太均衡的教育资源再加上一个沉重的负担。

  所谓的“名校”就那么多,大家又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区房的火爆也就在所难免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再是过往形容高考的比喻,而是抢破头也要争一个名校学区房的万千家长的写照。

  专家建议,其实没有必要非要将孩子送进进“名校”、“名园”就读。未来随着教育均衡的不断推进,不同学校间的教育质量不会存在太大的差距,没有必要太过担心。况且,所谓的“名校”、“名园”也未必就是最适合孩子的去处。

  因此,学区房的火爆,有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出在家长自己身上,只有不盲目地追求学区房,才能真正有效地缓解上学难和学区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 2014年03月05日

 

  评价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关键点详解

  (郑富芝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通过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一套全新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以切实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

  教育质量评价是世界性难题。相对来说,我国起步比较晚,专业力量不足,实践经验较少,但是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不能等。在大方向和长远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一边做,一边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完善。

  教育质量评价是世界性难题。相对来说,我国起步比较晚,专业力量不足,实践经验较少,但是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不能等。大方向和长远的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一边做,一边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完善。去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就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全面部署。随后又确定全国30个地区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启动了相关培训工作。评价改革只有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才能逐渐建立起新的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关键点一

  细化评价指标体系

  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是不是科学合理,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把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指标框架经反复研究论证,我们力求用这些指标反映每个方面评价内容,同时又能够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然而,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各地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我们提出了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一套评价指标框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是不是科学合理、是不是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在实验过程中,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对20个关键性指标和具体的考查要点进行调整完善,但是应当涵盖5个方面的内容,不能只选取其中的某一两个方面,特别是不能只考查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要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情况,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要关注学生的负担,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省为单位开展实验的,要以省为主完善指标体系。以地市为单位开展实验的,要以地市为主完善指标体系。

  在初始阶段,各地可以将重点放到考查要点的细化完善上,可以针对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研究提出相应的考查要点。一些指标如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的有关指标,列出了考查要点,但还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开发适宜的评价和测量工具,不断检验完善。

  目前,考查评价指标和要点的标准,有些有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政策依据,有的有明确的数量规定,如体质健康、作业时间、睡眠时间等,但有的只有原则性要求,目前还缺乏相应的具体标准和全国以及区域的常模,如学生品德发展、兴趣特长等。评价标准和依据的细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下大的力气。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照国家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办学行为的要求等,梳理细化出可依据、可测量的评价标准。对于目前操作性还不强的评价标准,要积极研究探索,通过监测跟踪、积累数据等方式,逐步调整充实和完善。

 

  关键点二

  培养专业评价力量

  要真正发挥评价的指导性功能和咨询性功能,专业力量不可替代。

  评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是简单的定性、笼统的给出结论,要真正发挥评价的指导性功能和咨询性功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专业力量不可替代。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评价专业机构发展不足,发育不够成熟,专业力量还比较薄弱,关注的人少,研究的人也少,这与评价改革的滞后也有关系。需要在推进改革、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下大力气培养专业评价力量。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实验区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内评价机构的建设,开展专题培训,逐步培养和建设具有先进评价理念、掌握评价专业技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评价队伍。一方面要借助外力,与高等学校、教育科研、学术团体等机构和专家合作,争取专业支持。

  开发评价工具也是一项专业工作,教育部已经委托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着手研制一套评价工具,但是研制工具的工作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同时,一套工具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地区,所以开展质量评价改革不能被动地等待,要立即行动起来,结合指标体系组织专家研发。实验区要整合区域内教育评价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评价、教研等机构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与高等院校、教育科研部门和学术团体合作。

 

  关键点三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重点放在组织专业机构完善指标体系,组织学校对照检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上。

  区域层面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需要建立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和学校督导的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围,避免交叉重复评价,防止加重中小学负担。需要调动区域的所有评价力量合力攻关,力行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评价工作。同时,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高校、科研单位多方的力量共同推进。

  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是推进评价改革的重要保障。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把重点放在组织专业机构完善指标体系和组织中小学对照检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上。具体的评价工作要多发挥评价、教研等专业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

 

  关键点四

  协同推进相关改革

  将评价改革放到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虑、设计、实施,使各项改革有机衔接、有效协调,形成合力。

  推进素质教育,评价改革很重要,但还需要将评价改革放到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虑、设计、实施,加快综合改革,使各项改革有机衔接、有效协调,形成合力。重点是协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指导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体育、艺术教育教学,强化实践育人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省级实验区要推进中高考改革,地市级实验区要重点推进中考改革,使评价奖惩体系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一致,使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发挥好导向作用,要出政绩就必须搞好素质教育,要上好学校就必须全面发展,实现“双轮驱动”,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

  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实践过程。只有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与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对接,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建设性反思,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湖南教育网2014年03月05日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