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持续深化成都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堂建设,用传统文化精髓滋养青少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导,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都江堰市教育科学研究室、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都江堰市北街小学、成都市周丽名校长工作室以及都江堰市乡村振兴教育第一联盟承办的成都市第十七期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研活动于2024年4月26日(星期五)在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开展。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所所长袁文、成都市教科院传统文化教研员薛涓、武侯区高中语文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杨孜,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常务理事吴明渠,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国平,都江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王忠,都江堰市教育教学研究所主任罗佳,都江堰市传统文化教研员王晓卉,成都市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都江堰市北街小学总支书记周丽及工作室成员,以及来自各区市负责小学语文及传统文化的各位教研员们,和来自都江堰学校的老师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同时开展线上直播,观看量近800人次。
活动在都江堰市乡村振兴教育第一联盟都江堰市青城小学的古琴《云水禅心》中开始,琴声悠悠,绵绵流淌,青城小学古琴社团的表演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紧接着,挖掘北小历史而创编的北小节目《源泉》,展现了新学伊始,首任校长谢庚堂和他学生的故事,让校史成为润养学生的活水源泉。
都江堰教育局党组成员王忠为本次活动致辞。王忠先生表示,只有打牢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才能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以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是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的重要命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科学安排,要有课程意识、课标思维,必须坚持素养导向,把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作为正确育人的核心目标。希望能够借此活动,共话新时代基础教育育人主张,共谋新课标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之策,共研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之法,共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过程。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所所长袁文在讲话中谈到,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加强文化自信,润泽国民的精神世界。都江堰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地,应当聚焦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跨区域的对话、跨学段的交流,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课堂落地,在学生心中植根。袁所长同时对都江堰的水文化研究提出了殷殷期盼,期待把这样的地域课程作为以课题牵引的专项活动开展。鼓励老师们破译新课标,将知识落地,促使知识转化为素养。
活动第二项是课例展示。来自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刘承艳老师执教《若水娃寻堰之旅》。课堂上,刘老师带领孩子们借助多元化的课堂形式,穿越古蜀大地,了解李冰治水之因,寻觅古堰治水之道。
课中,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国平先生为孩子们讲解岁修之道,带孩子们领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来自北二外成都附中周勤玲老师执教《品方言之妙,悟文化之美》,从轻捻乡音续续谈——知方言;慢撷乡音久久念——用方言;细品乡音悠悠传——护方言三个方面,带领都江堰市光亚学校高一年级学生一起从成都方言入手,回顾方言的昨天,考察方言的当下,展望方言的未来,一起品方言之妙,悟文化之美,从方言中找寻情感的归宿。
活动第三项是学校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享。来自龙江路小学都江堰市万达校区谢国琼主任以《采地域乡土之风 育文化自信之光》为题,分享了学校都乐城探究课程玉堂窑TAO乐课程在“一核两翼三支撑”的玉堂窑“TAO”乐课程框架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滋生乡土之情。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的陈幼萍老师以《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为题目,指出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包含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又支撑着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视野和本土意识,立足大课程观,用科学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真正融入高中语文之中。
最后的沙龙环节由成都市教科院中学所传统文化教研员、古代文学博士薛涓主持,六位嘉宾围绕《发挥地域传统文化优势,提升学校育人效果的实践探索》主题展开交流。
武侯区高中语文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杨孜说,传统文化教育正在融入课堂,课堂中随处可见学生活跃的身影,令人感动。传统文化进入教育教学中课程化的呈现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课程价值。
成都市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党总支书记周丽分享了因地制宜挖掘地域文化,传播李冰治水的精神,具化到校的三维度:深淘区域文化精神之魂,定立德树人之根;深研百廿北小办学历史,定课程育人之标;构建区域文化实施路径,润育生长之美。
都江堰市青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文洪谈到,青城学校的前身又是青城书院。长期以来,学校从校园文化的打造再到古琴、青城武术、中医药课程的开设,一直在探索着一条汲取区域文化之精髓,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的乡村教育之路。
成都市郫都区犀浦大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吴雪娟提出,要锚定核心素养发展方向,通过充分挖掘地域教育资源,传承科学精神,进行多学科融合,家校社三维实践,在调查、体验、记录、对比、分析、生成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成都都江堰市安龙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付蓉分享学校基于“以乡土为根,以乡村学生为本”的发展思路,引入非遗青城茶染以及盆景课程,构建以安龙盆景、青城茶染为代表的乡村美学中心。结合“安龙”中的“龙”字,探索龙文化,将舞龙操作为大课间的训练项目之一,既锻炼了孩子的体能,更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双流区东升小学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常务理事吴明渠老师认为,地域传统文化进校园应当关注三点:第一,内容要全面,地方文化包罗万象,山川河流、名胜古迹、民风民俗、历史名人、地方方言、吃穿住行……传统文化进校园首先要解决普适性;第二,重点要突出;各学校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对于本区域重点IP的打造;第三,形式要多样,关注课程体例的设定,关注课本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薛涓博士在最后总结中指出,本次活动植根成都市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设在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武侯区教科院同台,探索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综合实践课、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家乡文化单元的融合课的路径,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强化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助力。
在后续的活动中,成都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继续有选择地把地方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元素等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具体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文化的多样、社会的繁荣,并领悟多样自然、文化、社情背后的统一性和共同的价值观,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正的骄傲与责任。期待有更多区县展示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共同打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成都教育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