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为提升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水平,9月9日,由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承办,四川大学等多家单位本次活动联合参与的双新推进:大中小跨学段打通教研——我们在杜甫草堂讲杜诗”高二语文教研活动在成都市杜甫草堂顺利举办,市教科院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研员、国学教研员,成都市各区(市)县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师,德阳、眉山、资阳等地的语文教师和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参会,线上观看人数18000余人次。本次教研活动以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杜甫《登高》为题,同课异构,线上线下结合,来自不同学段的四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展示。
本次教研活动是成都市教科院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研员首次合作,以大中小一体融通式教研,通过将课堂“搬”进杜甫草堂,馆校合作打破教室的边界,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和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有机融合,拓宽语文课堂的知识场景、教学体验与地域空间,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课例展示和讲座来探索打通教研、联盟教研和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本次活动由市杜甫草堂社教部向昕主任和市教科院中学所高中语文教研员袁文老师主持。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毛道生校长做活动致辞,他提出,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举立德树人旗帜,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此次四个学段以杜诗《登高》为素材,共同研究贯通式、融合式教育模式,共同探讨“课程思政”在语文学科的落地路径,形式新颖,意义非凡。
七中实验小学部的梁愿老师执教三年级的孩子们,从《绝句》入题,带着孩子们“识诗人”;再从读通诗歌、读出节奏、读懂诗歌三个层次去“读诗歌”;接着紧扣一个“悲”字去知“悲”情,想“悲”景,带领孩子们“入诗境”;最后用《喜夜喜雨》为例,“悟写法”——一春一喜,一秋一悲,情景交融。整堂课从易于理解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诗歌中文字的古典意趣,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无穷魅力。
西川实验初中教师向峰老师以“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贯穿整堂课,通过诗句分析、背景材料介绍等,引导着学生们体会彼时彼刻诗人的心境,让学生在语言的咀嚼中品味语言的魅力。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中学部的马振伟老师则从梁启超对杜甫“写情圣手”的评价引出“情感”、“写法”和“艺术高度”三个子问题,并对梁启超观点做了思辨性审视——从三个梁说“丰富”“真实”“深刻”“熟练”四个关键词来分析梁说其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极”“最”等用语上指出其表述过于主观化、情感化,让学生在课堂的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思辨思考能力。
四川大学王红教授则以“《阅读杜甫<登高>的几个问题》”为题讲了一堂生动风趣的知识课,“‘登高是’是‘九日登高’吗?”,“尾句是不是太弱?”,王老师首先告诫同学们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争论”和自由讨论本身就是在做学问,就是一种成长。王老师的这堂课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启迪人回归语文教育教学的初心去审视自己的教学。
课后,由初中语文教研员黎丙成、小学语文教研员罗良建点评、分享,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并致敬王红教授。
市教科院罗清红院长点评总结,他认为,事物原本一体,学科的分离与学段的分离,都只不过是人为专业细分,以期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结果。分离久了,试着合在一起,寻求融合贯通的玄妙玄同,让事物回归本位,回到育人的中心,这样的教研探索值得坚持做下去。
活动的最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方伟、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毛道生共同出席诗歌教学联盟成立仪式。
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学段以杜诗《登高》为素材,共同研究贯通式、融合式教学模式,共同探讨“课程思政”在语文学科的落地路径,形式新颖,意义非凡。如同罗院长说的那样,寻求融合贯通的玄妙,回到育人的中心,这样的打通式的教研探索值得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