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7日至8日,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承办的“北京—成都理科教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旨在促进我市初中理科(物理、化学、生物)教师与发达地区教师的经验交流,搭建我市初中教师与发达地区教师合作研究与交流学习的平台,从而实现我市初中理科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本次活动邀请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谢媛老师、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梁慧媛老师和北京市大兴区一中的马颖老师与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初中胡建辉老师、徐杰老师和张荣明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六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积极营造课堂氛围,为我们呈现了六堂精彩的课例。成都市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所所长乐天老师现场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成都市教育科学院信息资源数据中心主任唐海鹰老师、成都市教育科学院物理教研员郑其武老师、石室中学副校长北湖校区执行校长李贤中老师、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学术发展委员会主任赵广宇老师、石室中学北湖校区教学处副主任荣彬老师全程指导,北京市“初中科学教师国际研修”项目的名师代表与成都市各区(市)县和直属(直管)学校的教师代表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
研究活动分为物理、生物、化学三个单元,各单元均采用先听两节同课异构课例,再评课研讨的模式。在初二物理课例“浮与沉”的展示中,谢媛老师设计了大量的探究实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胡建辉老师则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引导学生针对性地设问,再用实验检验。两位老师的课堂既有动手实验也有思维提炼、既有问题猜想又有解决办法,环环相扣、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在初一生物课例“眼是视觉器官”的展示中,两位老师均利用大量的直观教具,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从物理模型到概念模型,从结构模型到功能模型,注重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梁慧媛老师巧妙设计给窗户拍照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眼球成像原理;徐杰老师则利用拼图游戏,再次呈现眼球结构,强化和检验学生对眼球结构的认识。在初三化学课例“溶解度”的展示中,马颖老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知识整合、梳理、深入分析,最终完成知识概念的构建;张荣明老师则从分析中考考点出发,鼓励学生改编考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及时将学生活动、反馈、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两位老师在纯理论课题的复习中,巧妙设置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在各单元的研讨环节,刘恩山教授都对课例进行了细致的点评,既充分肯定了老师们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的亮点,又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在点评中,刘教授提到决定一位老师教学内容取舍的因素有三点:一是他自己坚信什么;二是他习惯于什么内容、方法和策略;三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他多次表达了对学科重要概念构建的重视,例如徐杰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将物理模型从平面引向立体模型再回归平面拼图,从物理模型到概念模型再引向功能模型的概括,使学科概念得到立体化呈现;再如马颖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最终概括出统领这部分内容最关键的点:概念图,检验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刘教授还提到,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也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例如谢媛老师充分设计的探究实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胡建辉老师巧妙设计的“浮沉子”实验,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向更高水平;梁慧媛老师在学生观察模型时,注重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生给窗户拍照的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发现,提高探究能力;张荣明老师则通过让学生改编中考考题的活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个过程中,参会老师们热烈讨论,积极发言,聆听专家点评,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