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知识获取、方法习得、能力生成、素养内化,主要依靠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互动行为。教师优化教学目标和策略,关注学生深度学习,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训练,是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发力点。为此,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教育研究室历史组举行了“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题教研活动,以拓展课堂教学的维度、丰富课堂教学的形态、增强课堂教学的思维力度,引领和示范成都市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活动由成都树德中学教师张雷和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师陈久平以“顺乎世界之潮流”为课题,围绕“问题教学”“情境教学”同课异构,向全市历史教师呈现两堂研究课。2019年11月29日,活动在成都七中八一学校致远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市的教研员和历史教师100余人参加本次主题教研活动。
张雷老师的教学设计,没有采取流行的“大格局、小切口”的思路,而是另辟蹊径,以“大格局、大纵深”的“宏大历史叙事”,整体把握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在全球化、近代化的历史潮流下,为了强国御侮、救亡图存,不断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伟大历程。从“望世界之潮流”“观中国之现状”“探强国之路径”“求变革之实绩”和“继复兴之遗志”五个环节,构建起整个中国近代思想潮流的教学脉络。每一环节借助呈现的材料形成一个问题情境,设计一个问题群。通过学生的自主或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以达成具体教学目标,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教学最后部分设计了“如何认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开放性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活动,希望学生能够在既有知识和认识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背景得出多样化的看法。整堂课,学生常规思维的水平得到比较充分的呈现,表明了八一学校高二学生已得到比较规范的历史思维训练。这种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解决问题群,夯实必备知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思路,为“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形态。
陈久平老师则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三个片段”为教学素材,设计了一堂专题讨论课。所选取的林则徐、洋务派、康有为的三组材料,呈现出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与学生既有认知形成了明显冲突。针对这种矛盾性的认知冲突,创设了鲜明的问题情境。利用这些情境,逐一设计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比如“你是否依旧认为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为什么洋务运动要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发挥想象,“穿越”思考“有没有选择西体西用的可能性?”和“康有为托古改制真的减少阻力了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时空和历史条件下,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理解和解释,进而上升到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这堂课,以问题驱动教学,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着力训练学生思维水平,尤其是期待学生迸发不拘一格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反应积极主动,教师引导及时有效。这种以思维训练为教学主题的讨论课,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形态,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课后,两位授课教师分别对课题的课前构思、课堂实施、课后感悟进行了交流分享。四位评课嘉宾随后对两堂研究课进行了分析点评。四川省特级教师、七中八一学校特约指导专家王开元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精彩表现,强调预设的问题一定要有矛盾冲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满教学机智。金牛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黄爱民老师则提出,教学要重视历史细节,关注历史解释,历史事实与历史理论结合,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成都市历史教研员宋廷飞老师建议,要创设有探讨价值、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预设教学问题,要形成问题群、问题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认知规律。以问题为导向,必须以方法为引领,教会学生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步骤。最后,成都市历史教研员赖蓉辉老师作总结。她叮嘱观课老师,历史教学一定要聚焦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首先要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引导;课题设计要有明确教学主题,有的放矢;设计问题要严谨和准确。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研极其重要的内容。任何教学活动的研究和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如何在既有课堂教学有效实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需要全市历史教师持之以恒的探索、研究。创新引领发展,历史教学离不开创新。为何创新、如何创新,值得我们为之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