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市教科院倾力打造成都数字学校微课堂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按照市教育局的指示精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成都数字学校”的课程质量。

  七月中旬,成都义教段教学辅导精品视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协调会后,市教科院立即组建了一个编审组和六个学科核心组,人员迅速到位,工作顺利开展。编审组主要负责课程视频的统筹安排工作,和课程内容的策划、指导、编辑、审定及相关沟通协调工作。六个学科核心组由全市范围内选拔的30多名学科名优教师组建而成,负责各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针对小学3-6年级和初中7-9年级的数学、外语、物理和化学学科,市教科院多次组织学科教研员、成都市名优教师召开会议,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紧扣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辅助补充课堂教学,着力帮助学生厘清学科知识的重难点、易错点和易混点”的课程定位。确定了课程“一高四性”的特点,构建了“成都数字学校”的课程体系。“一高四性”是指“微课堂”应具有高质量、系统性、统一性、针对性和辅助性的特点。高质量:名优教师团队的精心设计、成熟技术团队的用心制作以及备课、设计、拍摄、制作、审核的精细化工作流程,确保课程内容的高质量和上线视频的高质量。系统性:紧扣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统一性:课程模式整体统一,全部为10分钟左右的切片资源,配套教师、课程简介和课后习题,按学科、年级分别设计。针对性:针对学习重难点、易错点和易混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普遍问题,实现名优教师通过网络对全市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辅助性:辅助教师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合理延伸。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提供重要借鉴资源。

  两个多月来,市教科院编审组拟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组织力量精心研究梳理建立学科知识框架。反复研究、找准内容与技术最佳呈现方式,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观看样片,并对样片的课程设计、执教方式和拍摄剪辑提出改进意见,最终打磨出高质量的“微课堂”样片。组织教师编写脚本,制作“微课堂”幻灯片,研制课程简介及配套练习题,完善“微课堂”相关学习资源。学科组和编审组严格把关,发现有不合格的“微课堂”视频,立即要求修改,确保“微课堂”视频的质量。现阶段,市教科院已保质保量完成了108节“微课堂”视频的研制工作。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