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学科融合促发展 全面育人向未来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分享体育教育的经验和成果。2024年6月7日,“学科融合促发展全面育人向未来”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在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举行。

活动有幸邀请到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谭步军、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杨成伟、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张晓林等专家莅临指导。成都市体育第二、三、五、六联盟体育教研员、骨干教师,省、市、区范翔名师工作室成员及学员,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指导教师和上课学生共计3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成都市范翔名师工作室、成都市第二、三、五、六体育教研联盟、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协办,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承办。

同课异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强调应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如何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建构有意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来自成都市范翔名师工作室、成都市第二、三、五、六体育教研联盟的老师们和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三的学生们分别对水平一“小小特种兵”、水平二“争做小劳模”、水平三“运动的学问”、水平四“关注健康、爱护身体”的四个跨学科学习主题开展了12节课同课异构的课例展示。

(课例展示)

活动中,各位专家们对每节课以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年级学生实施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达成效果等进行详细评课。

(课例点评)

研讨活动

“聚焦核心素养探索学科融合”研讨活动中,大家共同探讨分享五育融合视域下以体育人融合实践内涵与路径。

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书记唐海鹰书记向大家介绍了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在“教育为学生赋能”的办学理念下,学校体育遵循“无体育不学校,无体育不成材”为教育核心,高度重视学生体育,近几年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

(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书记唐海鹰)

成都市读者小学书记、校长陈龙进行《动与静的交响,力与美的协奏》主题分享,陈校长从办学背景、融合意义、如何融合、实践效果四个方面分享了成都市读者小学体育与阅读跨学科融合教育实践探索。

(成都市读者小学书记、校长陈龙)

讨论是思想碰撞、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了让本次研讨活动更系统富有深度,以“四论”的方式呈现本次活动,即理论环节、讨论环节、论证环节、结论环节。理论环节李黎老师、龚文全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跨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及前沿问题;讨论环节王聪老师、毛利洋老师就跨学科问题展开讨论,分享了个人见解和经验,形成丰富和多元的观点;论证环节李巧玲老师、汤然老师运用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对跨学科学习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论证;结论环节郑荣焦老师对本次研讨活动的主要观点、成果和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结论。

(研讨活动相关老师发言)

专业点评

在点评环节,成都市体育教研员罗亚和强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体育教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五育融合,培养全面人才。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晓林认为跨学科融合教学在课改中至关重要,体育教师需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杨成伟指出教学设计应明确目标、注重师生互动,教师需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

(成都市体育教研员罗亚和)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晓林)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杨成伟)

于课堂中点燃智慧,在交流中碰撞火花。面对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人的综合能力提出的要求,以及知识生产方式从单学科语境向跨学科情境模式的转变,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创新以及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路径。我们需要继续深化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探索实践,从而为开展学科综合育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更大作用。

(参会教师集体合影)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新时代教育迈进新征程的号角,成都教育积极响应“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号召,坚持以教育实践来回应时代命题,勤耕不辍,履践致远。如何更快更有效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理论认识,市教科院将继续通过体育教育联盟的联盟研修机制,持续深化并拓展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研讨活动,汇聚多个联盟的集体智慧,结合工作室的实践经验,以及高校的专业研究力量,共同推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体系,引领教育之舟破浪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更多的成都力量与成都智慧!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