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一些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巧合。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还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也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吕翁、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如果人生是一条长河,读书就是一叶扁舟,满怀希望与你同行;如果知识有一扇门,读书就是一枚钥匙,打开心灵伴你成长。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悦享阅读吧!以下是成都教科院青年教研员们为大家推荐的教育类好书。
1.当代中国教育——走在教育强国的路上
作者:朱永新 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系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系列图书。作者结合长期的教育调研和实践经验,结合近些年中国教育发展成就,全面梳理了目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内容涉及基础教育改革、农村教育提升、贫困学生上学、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高考改革等。书中用实例和数据分享可借鉴的创新经验,回答国内外人士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
2.教育学的文化性格
作者:石中英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学术性和思想性较强的教育哲学著作。作者主要研究了几百年来一直困扰教育学界的“教育学是什么”的问题。系统批判了历史几种主要的研究框架及其教育学观。从文化学角度深入分析了教育学活动诸要素与定文化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比较了德国、美国和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传统提出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教育学的民族性格”、“教育学的理论品格”等重要概念和命题整个研究视野广阔、材料丰富、结构严谨、富于创见、对于确立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自主及各教育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较大的方法论意义。
3.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作者:[美]玛丽亚·哈迪曼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玛丽亚·哈迪曼是神经教育倡议的创始人,她致力于神经与认知科学及教育学三者的交叉研究,将脑科学的相关研究介绍给教育者。本书中,玛丽亚·哈迪曼根据神经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框架,包括六大教与学阶段,每个阶段有具体的基于脑的训练目标,帮助教师们科学地计划、执行、评估教学程序。玛丽亚·哈迪曼也将基于脑的学习贯穿始终,结合教学实践真实案例讲解“脑—目标”,使用教学模式“检查清单”辅助教师做教学设计对照研究,构成“理论及价值—关键阶段—具象化的阶段目标—设计评估—实施评估”的讲解闭环。这是一本能启发和指导老师基于脑科学进行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好书。
4.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前景与启示
作者:[美]韦恩·霍姆斯,玛雅·比利亚克,查尔斯﹣菲德尔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由美国课程再设计中心专家推出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一书,围绕着人工智能时代“学什么”和“怎么学”两大主题进行探讨。本书主张,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内容要围绕着基础知识(核心概念与基本内容)和基本能力(技能、品格与元学习)展开,教育不仅要翻转课堂,同时更要翻转课程,更新学科门类和内容,建构意义学习方式,致力于培养M型人才,在专长(达到某种学识水平或者接受教育年限)与迁移(学以致用,在现实生活与劳动中施展所学的本领)两个方面保持恰当的平衡交替。本书是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应用的历史总结与前景展望,是未来教育应该如何应对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理论探索。
5.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第2版)
作者:[美] R.基思·索耶(主编)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手册介绍了一种关于学习的新科学,以及研究者如何运用这种新科学为未来学校的设计打好基础。这种新科学被称为学习科学,原因在于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汇集了来自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专家。教师通过对学习科学的了解,能够让自身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家长通过对学习科学的了解,能对学校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学习科学能够解释教授主义为何会失败,也能解释它何时会失败)。更重要的是当教授主义失败时,知道应该用哪种基于当代科学的学习环境来替代教授主义。管理者通过对学习科学的了解,能够更好地领导学校走进21世纪。政策制定者通过对学习科学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现有课程中、教师培训项目中、标准化测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对未来进行构建。教育企业家通过对学习科学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将创新落实到人类学习中去,并能够设计更有效的学习环境。专业人员通过对学习科学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大众为何对科学、技术、国际关系、经济以及其他学科知识不甚了解。教育研究者通过对学习科学的了解,能够发现自身领域与学习科学之间的联系,并能够在建构未来学校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6.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
作者:[美]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
译者:闫寒冰,宋雪莲,赖平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在本书中,作者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了“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作者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必须首先关注学习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作者对“理解”在概念和实践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和解释,提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将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概括和界定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侧面,对教与学的设计具有关键的意义。同时,作者提出了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方法,旨在促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升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并揭示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积累和总结,提出了一个关注学生理解的单元模板,以协助教师设计课程与评估;围绕大概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提出了如何把教学单元放在一个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中进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在课程和评价中实现质量控制的设计标准。书中提供的许多案例、创造的许多工具和支架对于我们的教学研究从经验型转向实证型,对于教学从知识为本转向核心素养为本,都具有既有理论高度而又有实操性的借鉴意义。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读书是与名家相遇,体悟教育经验;是与同行对话,分享教育心得。读书,不仅可以改变自身,改变学生,更可以改变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