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成都市2021年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调研座谈会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
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秘书长蔡可、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专家组秘书处主任黄蒙、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专家组秘书处教研员张志凯、成都市教育局普通教育处副处长何佳、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院长助理黄祥勇,各区(市)县负责国家级信息化实验区工作负责同志等3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大数据与监测评估研究所资源数据中心罗良建主持。
成都市教科院院长助理黄祥勇做成都市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工作汇报,他指出,成都市构建了以“学、教、研、管、评”五位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在提升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化融合向深向新、强化区域教育信息化平台资源整合、优化教师信息化素养及能力、实施学生个性化数据精准评价等方面推进成都智慧教育发展。基于‘双减’和‘五项管理’背景,下一步成都将以信息化为驱动,开展教学改革,以先导区、示范校带动全域,形成全学段、全学科的新型教与学模式。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对成都市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工作汇报进行点评,他指出,成都目前已经做出了很多可观的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成果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有资源不共享,二是有共享但不适切,三是有数据不融通。罗院长对于教师培训提出自己的见解,总结为十个字--“重点、难点、怎么讲、怎么练”,从老师入手从而使学生能真正减负。他提出如果能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中实实在在找到一个案例形成闭环,也许在未来能真正实现孔子的“因材施教”。
四川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教育处副处长叶超做天府新区相关工作汇报,从多个方面展示了天府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介绍了天府新区目前在硬件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工作以及其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典型案例,汇报了天府新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提出展望:用3-5年时间分步实施相关工作计划,在局部试点基础上实现全域全覆盖,探素形成基于人工智能助推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
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秘书长蔡可从个人工作经验出发,介绍了自己工作的三个阶段,对成都实验区工作汇报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成都实验区工作站位高,又务实,基于实际问题推进工作。他提出教育部实验区的五个工作方向,具体指导信息技术如何为教学改革赋能。他强调,实验区工作要抓重点,突出特色成果,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教育新基建要促进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要建设体系化专题课程、人工智能课程、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资源库建设要有针对性,要有应用场景;要前瞻性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要解决国家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典型问题,进而在这些重点问题上做出突破,形成可复制、可应用、可推广的案例和经验。要推进智能时代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国家教材校本化实施,富有体系化的地方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变革,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基于项目大单元整合式的学习,去重整我们的教材内容校本化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变革,云资源、云互动、云协同,研究更多案例;以及大数据支撑下的评价转型,面向未来教师专业培养,支撑信息化教育的新环境新机制等。他强调五个工作方向绝不是割裂开的,要有一些整体思维,多方协调,各领域工作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最后,成都市教育局普通教育处副处长何佳做会议总结,何处长用三个关键词对此次座谈会进行总结。“感谢”,感谢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秘书处莅临此次会议,为成都国家级信息化建设作出指导和献计献策;“落实”,各区县代表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落实“双减“政策;“期待”,期待后续专家继续能来成都进行指导和考察,未来能把更多的工作点放到成都,能与其他地方进行更多的交流。
本次调研扎扎实实,秘书处领导带给与会老师很多启发与思考,为后续实验区工作更好开展奠定基础。